郵品投資的“十五個雷區”
在郵市上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獲利回報,而成功的投資又取決于對郵品的選擇。每一類郵品自身的特點往往有需要避開的“雷區”,探明形形色色的“雷區”分布,對投資郵品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高附加值的郵品:此類郵品大多有豪華的包裝,而內頁的郵品少的可憐,或用毫無價值的紀念封,明信片充數,郵品的面值沒幾個錢,而加個華麗的包裝,往往價高得嚇人。
地方制作的郵品:這類郵品的致命弱點是沒有正宗地位,權威性差,得不到社會上的確認,具有紀念品性質。
面值過高的郵品:面值過高也就意味著無實用價值,完全脫離郵政實際,加之成本太高,終會無人問津。
不被看好的郵品:此類郵品并不一定有什么突出的缺欠,但就是無人理睬而一直打入冷宮,概括起來是沒有人緣的問題。
過度炒作的郵品:此類郵品往往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郵市上下更是好平如潮,但在面市的第一時間里或期貨價上,就已達到了很高的價位。
少數人收集的郵品:沒有需求量的郵品是沒有前途的。少數人收集的郵品市場需求必然有限,增值不易,出手變現也要困難得多。
不便保管的郵品:體積過大,有別于同類郵品,紙張薄,重量較大,易氧化,不便攜帶是這類郵品的特征。
打壓市場的郵品:為平息市場的無序暴漲,在常規發行狀態下,突然超量發行的郵品,這類郵品抑制了市場,也毀了自己的生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部難以翻身。
穿金戴銀的郵品:使用金粉、銀粉印刷的郵品,因易于氧化使郵品變黑,品相無保證,是該類郵品的致命傷。
易于偽造的郵品:設計、印刷無特色,特別是平膠印刷,用紙一般、無防偽措施的郵品,就算題材在好,發行量再小,也是沒有前途的。偽品面市后會讓人真假難辯,人們只好敬而遠之。
搭車派生的郵品:針對國家發行與自己地區相關的郵品,挖空心思開發出來一大堆高價紀念品,終歸是棄之可惜,留之無用的垃圾郵品。
發行量過大的郵品:人人都有的東西難有需求量,增值必然是泡影。
掛靠加印的郵品:利用國家正式發行的郵資票品(一般是使用普通郵資明信片),經批準印上自己單位,部門,地區自辦發行的題材,仍稱是國家郵政局發行,有一定的欺騙性,充其量不過是保留郵資功能的加印紀念品。
“獨生子女”的郵品:全套郵票僅1枚,一般多為會議題材的紀念郵票,通常設計抽象簡單,毫無生氣而直白。
年代久遠的郵品:“喜新厭舊”歷來是郵人的習慣,過去的就很少有人找,備受關注的往往是現行發行的新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