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版式集郵” 趙方英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近幾年來的中國郵票市場,那就是“盲亂”。尤其是2003年以來,小版的橫空出世,就像一顆顆投向郵市的重磅炸彈,改變了一切。有人稱其為“短腿郵品”;有人則為之歡呼,說是量少品種專為救市,是積重難返的郵市的希望所在;更有人咒之為郵政有史以來的重大失誤,表面看來是救市,實則為雪上加霜,是要命之舉。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然而,事實卻是郵政下猛藥一舉銷毀庫存郵票三十余億,卻未能成功啟動大盤,小版帶來的暫時的局部活躍已被深深地掩蓋在這無情的現實里面。要說利好,可謂特別重大矣,要說新秀小版,也可謂是閃亮登場,天生麗質,量少優勢無與倫比,然而,大盤就是不買帳,小版再怎么自拉自唱也很難走出像樣的、穩固的獨立行情,正所謂“四海皆秋色,一室難為春”,市場仍是一片盲亂,人心一片茫然。市場究竟怎么了?人們不禁要問,然而,市場永遠是對的。那么,我們究竟怎么了?看來,原因應在我們自身找,是到了該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時候了。這個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靠各方面(包括郵政)人為的修修補補,郵市永無出路。
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先站到高處,追本溯源,放眼來看,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國的郵市主要是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才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而集郵卻已經走到了一百余年的歷程,傳統的集郵是以集單枚(或套)票張為主,我們不妨稱其為“票式集郵”。這時候,“版”只是一種包裝而已,或者說只是一個數量概念。原因是在這一漫長時期,郵票的主要功能是實寄,也就是說,使用功能為主,玩賞功能為次,其保值、增值功能就更在其次。這就決定了長達百余年的以枚(或套)為單位的主要集郵形式,沿習日久,便金科玉律般地僵化了人們的頭腦。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通訊手段的突飛猛進,郵票的實用功能已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與此同時,郵票的玩賞功能卻日益凸顯出來,在這一重大的變革面前,引導我們大眾集郵的理論卻明顯滯后于時代。我想,這才是我國當前集郵或者說郵市的根本癥結所在。
請看,我們的郵市,盲亂的主因無疑是小版的半路殺出,它實際上已無情地徹底擊碎了幾十年來逐步建立起來的整個中國郵票的價格體系,可以說殺了個人仰馬翻。歷史上也時有微量郵品的殺入,但那只是單槍匹馬,其容易高就,市場也容易接納和消化。像03小版、04小版且看來還是大趨勢的小版大兵團們的千騎橫卷,卻是史無前例的,其必然會帶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因為傳統的集郵和傳統的郵市,無論如何都是吃不消的,郵市陷入目前的狀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能有人會說,讓量少的小版都坐上高位,不就天下太平了嗎。其實不然,按照傳統的集郵理念和價格體系,小版實則是進退兩難。一則小版量絕對少,是天價的量,應一一高就,然而,要托起這么重的盤,非神力不可,由此帶來的郵市失血,將對大盤極具殺傷性;如無力托起至應有價位(指按傳統價格體系),則更會居高臨下地給大盤造成打壓。目前的狀況即是此種情形。于是小版被視為“異端”,難以得到足夠多的支持,而小型張、郵資封片等大版塊卻因此連遭空襲般地打擊,廣大郵人士氣低落,套牢盤越來越重,形勢不容樂觀。再則,小版郵票與大版郵票并無二致,大小版郵票加在一起,量會更大,也就是說,小版內的票并不金貴。如果小版因量少導致價格高出版內郵票價格之和太多,則會有炒賣包裝之嫌,這也是從傳統的角度看,小版的致命傷所在。如果小版價格由票價來決定,則“量價比”會出現明顯不符,從而帶來價格體系的嚴重混亂,置郵人于茫然之中,傳統的游戲規則將遭受重大考驗。可見,傳統的集郵理念和價格體系,至此遭遇到了空前的矛盾和挑戰。
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