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調控作用緣何不明顯 |
發布日期:2004-11-24 10:2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2004年可以說是郵市的“政策豐收年”,這一年延續了去年底以來政策持續調整的趨勢,從封庫、銷毀、再到“9•15”通知和11月2日的傳真電報,郵政對關系到郵市發展的各項政策調整范圍之廣、字面力度之大、調整頻率之快,都是歷年來所少見的,特別是鍛毀庫存的1992一2001年編年郵品和開展集中治理活動等內容,更可以被視作“大手筆”。按理說,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應該使郵市呈現出一種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但遺憾的是,市場的走勢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勁,除了幾次力度一般的行情外,全年郵市基本上處于一種雖然穩定但沒有沖勁的狀況下,政策調控的效果并不明顯,那為什么政策面的調控作用不如以往那么明顯、甚至越來越弱呢?這其中又反映了怎樣的一些情況呢?
一、反映出市場依然處于低谷時期
市場的走強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政策面確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因素,政策面能夠起到比較明顯調控作用的前提是市場的基礎要與之相配套,但從今年以來政策調控后市場的表現來看,往往是激動一陣子,但行情稍有跡象又平復下去,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銷毀庫存等以往視作重大利好的政策今年卻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這充分顯示出目前市場的整體狀況尚未走出低谷階段,無論人氣、資金還是其他方面都有所欠缺。
二、反映出投資者正逐步走向成熟
除了與市場依然處于低谷時期有關外,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則可以說明廣大郵市投資者的投資心理與策略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郵市剛剛形成的時期,廣大投資者還缺乏足夠的運作經驗,市場形態也有著諸多缺陷,因此政策調控往往能夠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甚至發展到極致,成為了對政策的盲目迷信,但隨著市場起伏的錘煉與考驗,經過了多年的郵市實踐,投資者的投資心態與策略逐漸成熟起來,在看到政策面發生改變的同時,會結合市場的實際狀況來評估政策可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自己介入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而不是唯政策至上,從長遠的意義來看,這樣的成熟是有利于今后的投資的,當然,作為市場主體的投資群體的成熟也多少顯示出我們的郵市在逐漸走向成熟,因為一個真正健康發展的郵市受到政策面的影響也會是越來越小的。
三、反映出政策的操作性和落實尚有不足
有利于市場發展的政策出臺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之所以起效甚微,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政策的可操作性是否強以及政策的落實情況是否良好。回顧多年的郵市實踐我們可以發現,政策的多與少并不是決定郵市走向的關鍵,促進郵市向上的根本還在于政策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落實力度如何,以此對照今年政策調控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新出臺的政策或多或少地有所欠缺,比如銷毀庫存確實是一個有著極大刺激作用的利好消息,但銷毀的結果卻始終沒有公布,這樣一來,積極的政策就沒有辦法真正調動起投資者的參與熱情來。再比如11月2日的傳真電報精神,雖然國家郵政局要在全行業范圍內開展集中治理活動,但具體的治理方向、治理要求及處罰措施則語焉不詳,這樣的情況就讓投資者在作投資決策時缺乏足夠的把握,因此觀望也就成為了安全的選擇。如此種種,都說明有關方面在政策的操作性和落實情況方面的考慮還有所欠缺,政策的透明度還不夠,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來源:信息早報 作者:許明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