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車市和郵市的低迷,幾乎成了難兄難弟。汽車的價格一降再降,南北大眾甚至聯手祭出原來曾經熱銷的轎車降價的牌,依然難以救車市之火,待幣購車族隔岸觀火,就是不買這個賬,其熱情和去年SARS期間瘋狂買車時相比,只能讓造車者和賣車者嘆氣,暗罵自己錯估了形勢。據統計,目前我國汽車的庫存量已經達到30萬至40萬量,以每輛車10萬元來計算,就是300個億至400個億人民幣砸在手上,那可是國家的錢。
郵市也是如此,雖然國家郵政局日前對全國庫存的30多億枚面值30多億元的郵票進行了銷毀,并沒有出現期望中的效果,郵市依然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沒有什么回黃轉綠的征兆。已經從1700萬銳減到200萬集郵者的人數,并沒有得到任何回升,而郵市上郵票司空見慣的打折,幾乎同汽車的降價一樣,對于購買郵票的人來說,仿佛虱子多了不癢、三錐子都扎不出血來一樣,不見什么動靜。
為什么無獨有偶,車市和郵市竟然是如出一轍的不景氣,無論是一再降價,還是銷毀庫存,都不怎么管用呢?曾經牛市一般紅火的車市和郵市,為什么一下子變成了如今的熊市一般,怎么強打救心針和施補大力丸,都不見什么效果呢?
其實,再傻的買車者和集郵者,也都漸漸地明白了,車市變成了今天的樣子,還不是當初車價太高造成的?說白了,都是錢催的。賺錢,并不是什么錯誤,賺錢得有一定的規范和尺度,就像水得有一定的溫度,才好下去洗澡,高過一百度,水就燒開了,低于零度,水就結冰了,這樣淺顯的道理,用不著我們普通消費者替他們去普及。水也能夠咬人呢,大把大把地賺得錢票子之后,有一天也會燙手呢。誰都清楚我國的汽車制造和銷售是暴利行業,當初,他們不承認,還有專家煞有介事地替他們打圓場,在買車人面前演出一場雙簧戲。于是,降價,成了汽車業內的難隱之痛,成了羞羞答答的不情愿之舉。幾年前就說降價已經到了底線了,如今還不是一萬兩萬地降?人們當然有權利不再相信狼來了之說,有理由說你們何不如脫衣舞女郎一樣,一脫到底,擠擠水分,把價格一降到底,別再玩逗蛐蛐式的把戲。郵市一樣,還不都是以為郵票可以大把大把地賺錢?把郵票當成了錢票子一樣刷刷刷在印?要不這30億的庫存哪兒來的?1992年之前,郵票發行量一般是幾百萬就打住了,1992年之后,動輒幾千萬幾千萬地印,賺錢的胃口和欲望一起膨脹,日后不遭報應等什么呢?
在一個社會的轉型期,在一個窮怕了的民族可有了咸魚翻身賺錢的機會,我們就是這樣容易被金錢牽著鼻子走而暈頭轉向。由此帶來的不僅是車市和郵市如今的低迷,問題是這樣的:低迷不只是這種病癥必然出現的表象,更為可怕的是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那就是如今出現的人們對車市和郵市信任度的降低,前些年對車市和郵市近乎癡迷和瘋狂的追捧,已經成為了這種信任度提前超值和透支的預付,因此,眼下任你降價也好,銷毀也好,使出了渾身解數,消費者已經不再相信,兜里揣著錢無動于衷的現象就這樣可怕地出現了。原因很簡單,腳下的泡,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消費者曾經忠誠地追隨著你,到頭來卻是這樣的一種結果,被騙的感覺,便像是蹭臟的衣服一樣,無法一下子洗去。這恐怕是眼下車市和郵市留給我們還要綿延一段時間的后遺癥。
我看最近一項AC尼爾森調查表示:“中國私家車車主對于汽車品牌還沒有建立起很高的忠誠度。品牌的忠誠度,還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這項調查,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品牌的忠誠度,表面上看,是建立在對品牌的信任基礎之上的一種商家和買家之間的關系,是無論車市還是郵市得以正常運行的一種良好的軌道。其實,更重要的是,這種忠誠度的缺失,正表明著我們社會整個信任體系和信任鏈的缺失和斷裂,車市和郵市只不過是我們社會心電圖的一種顯示和提示。這種信任體系和信任鏈的缺失和斷裂,不僅表現在車市和郵市上,同時也表現在我們周圍的許多方面,比如,商場里幾乎一年四季都在不斷的打折,也是這樣的表現之一,不打折就無人問津,越打折,人們對商家的價格越產生疑問。我們總是被這樣的疑問所包圍,降價和銷毀還能夠管用嗎? (肖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