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 敏 來源:大江南收藏
10月28日,今天郵壇最大的盛事——2004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就將舉行,令大家關注的不光是博覽會本身,更在于在此次博覽會上將露面的我國第一套不干膠郵票一一《國旗國徽》。
雖然不干膠郵票在國際郵政中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但在中國的郵票發行史上卻著實屬于“開天辟地”之舉,正如同當年電子郵票發行時那樣,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能吸引成倍的目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國旗國徽》不干膠郵票尚未面市,已然“萬千寵愛于一身”,對其抱以熱切期待者不計其數,集郵愛好者都想獲得中國第一枚不干膠郵票作為珍貴的紀念,投資者則更多地是從其市場前景出發,面對著60萬的發行量浮想聯翩,屆時不干膠郵票成為市場的熱點乃至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市場運作主體是極有可能的,許多投資者甚至期望不干膠郵票的發行能點燃今年最后一輪行情,由此可見不干膠郵票“紅得發紫”的市場形象。從以往各類郵票錢幣博覽會的情況來看,相關的特供、特發郵品基本上都有不俗的市場表現,無論是《無齒桂花》、《無齒寶鼎》還是《盼盼》等,都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品種,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于這些品種的發行量普遍小于當時的發行量水平,有些幅度還很明顯,因此在大家的廣泛需求和熱力追捧下,供求關系向著有利于其價值抬升的方向發展,而比之以往,今年的不干膠郵票更多了一份獨特的優勢,大家對其寄予厚望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從國家郵政局公告的情況來看,這套不干膠郵票的發行量僅為60萬版,與近兩年新郵小版張的發行量基本持平,這也就意味著它的發行量水平是屬于很低的范圍之內的,考慮到現場銷售一部分和適量庫存的因素,事實上能夠在市場流通的數量將更為有限,這無形中將進一步抬高它的價格定位。另外大家應該注意的是,由于博覽會需要門票,購買《國旗國徽》小版張需要憑票供應,換言之,其價格定位必須考慮門票的因素,至少在發行初期,門票的因素還是很明顯的,因此,我們據此不難推算,《國旗國徽》面市后的市場價格將很有可能大幅超過郵政發售價,對其的運作將是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開始的。
但是,我們在對不干膠郵票寄予厚望的同時,也很難回避一個現實的問題與擔憂,那就是不干膠郵票比較好的題材、強勁的熱點效應以及發行量上的優勢,在目前這種大家都渴望出現行情的背景下,極有可能會成為市場運作的重點,如果是那種大家都能參與、都能從中分得一杯羹的運作,那問題還不大,可如果有限的市場流通盤絕大部分都被少數人掌握,成為炒作的籌碼,那剩下的大部分人可能就只有干著急、干瞪眼的份了。這時候,誰有原始貨源、廉價貨源,那誰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主宰不干膠郵票的大權,就目前郵市的實際狀況來說,這種情況并非不可能出現。不過這種情況相信又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因為長期的郵市實踐已經讓大家明白了,沒有廣泛的參與,僅憑一“炒”之力,恐怕很難產生真正的行情,也很難讓這種行情能夠保持長久,從表面上看起來“輝煌燦爛”,可大家心里都明白,能借上光的沒幾個,最終的結局大家倒是心知肚明:轟然倒地、“光榮犧牲”、形成一批新的“套牢族”是必然的結局。
所以說,不干膠郵票是柄“雙刃劍”,用得好,那不光對其本身有益,對改善市場狀況,促進行情的形成也大有裨益,可以為市場引來可觀的人氣與資金,進而帶動其他郵品的啟動,可如果我們毫不珍惜、任意揮霍這種優勢資源,那么最終誰都得不了好,對自己無益,對不干膠郵票無益,對整個市場同樣無益,但愿這柄“雙刃劍”不要傷了揮舞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