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以來,國家郵政局為了打擊違規經營,加強郵資票品的銷售管理,制止低面值銷售紀特郵票,以及振興長期萎靡不振的郵市,可謂利好政策接連不斷,是近年來出臺利好政策最為頻繁的一年。允許郵票貼寄包裹、封庫、專項整治、銷毀郵票等等,哪一項不是與郵市密切相關的重大利好?可每次利好出臺后,郵市上揚的行情都只是曇花一現,令許多集郵者和投資者大惑不解。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三大因素阻礙了郵市前行的步伐。
一、政策落實不到位。誠然,管理層救市舉措不少,力度不小,但實際上每次看似利好的政策都沒有充分發揮其利好的作用。并且政策落實不到位反倒使投資者有些顧慮。比如郵票貼寄包裹時常受阻,封庫、專項整治及銷毀郵票期間公司違規放貨現象時有出現,甚至一度消失的新郵“早產”現象在今年8月再度出頭。尤其是發生在專項整治期間的違規放貨,其性質比一般的違規更為惡劣。銷毀庫存郵票期間的7月中下旬,竟還出現少數公司將屬于銷毀范圍的2001年以前的紀特郵票和小型張批量拋向集郵市場。
二、集郵者和投資者的信心不足。信心不足主要緣于利好政策不能得到較好地貫徹落實。本來年初的允許郵票貼寄包裹、郵資調整等政策的出臺使集郵大眾信心大增,郵市也出現了比較長時間(近三個月)的中級反彈行情。后來又陸續出臺了封庫、專項整治、銷毀郵票等舉措,卻又由于個別公司的頂風違規,并且沒有得到及時處理,使人們對政策落實的情況和信心產生懷疑。9月15日,國家郵政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紀特郵票銷售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發后十多天來的郵市竟一直都未能濺起一點小小的浪花,就更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信心是郵市發展的原動力,集郵大眾的信心不足必然造成大多投資者抱著謹慎觀望的心態。
三、郵市資金匱乏。當前由于投資者信心的不足,場外資金難以介入,基本上就是場內有限的資金輪流打轉。9月新郵發行又過于密集,緊接著10月雖只有3套新郵面世,但“邊陲風光”和“清明上河圖”均為大套票,這又進一步加重了市場資金的壓力。
政策、信心、資金三大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政策問題。只要政策落實到位,信心和資金都將迎刃而解。因此,筆者認為,管理層首先要對現已出臺的利好政策狠抓落實,特別是違規經營問題。違規放貨的只是少數個別公司,但影響的卻是整個郵政的信譽和形象。對此,有關部門要以“孔明揮淚斬馬謖”的魄力,對違規者給予嚴厲的打擊,決不姑息。其次,要盡快抓好郵政政企分開等郵資票品發行管理體制的改革,還紀特郵票作為郵資憑證的基本屬性。
(北京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