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郵人期盼已久的政策終于出臺了,國家郵政局作出了銷毀部分1992-2001年紀特郵票的決定,銷毀面值達30多億元。此消息一出,令一些業內人士歡欣鼓舞。人們普遍認為,今后的新郵走勢會逐步向好。筆者認為,現在下這種結論還為時尚早。
銷毀行動歷時兩個月,兩個月中還會存在一定的變數,上繳的一部分郵票蓋銷后贈送給中小學生,數量不詳,銷毀的郵票是什么品種沒有公布。1992年-2001年間,國家郵政部門計發行紀特郵票300多億元,累計315億枚,此次銷毀的僅占兩者的10%和9.5%,在這一時段發行的新郵基本上是供嚴重大于求,目前,二級市場的此類貨源比比皆是,—些集藏者手里還有上百套等待出手,這就是目前這些郵票升不到面值以上的客觀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收藏郵票的愿望主要取決于“升值效應”,然而就目前來說,盡管新郵發行量已經縮減到900萬~1000萬套,但由于集郵者流失嚴重,造成新郵還是供大于求,發行量1000萬套的新郵還打折就不足為奇了。全國集郵者新郵預訂數幾經呼吁就是不公布,對于集藏者來說,沒有知情權,新郵發行量的合理控制沒有透明度,這一現象不消除,郵票就不會有吸引力。
對此,郵人有兩大希望,一是及時公布全國預訂量,還郵人在這方面的“知情權”。二是加強社會對新郵發行量的監督,用社會的力量監督郵政部門合理地控制新郵的發行量,避免“超量發行——銷毀”這樣的惡性循環。
盡管新郵銷毀了一部分,檢驗這一決策的直接效果應該是超過發行期的新郵市價應該保住面值或在面值以上,除此之外,說什么也是蒼白無力的。只有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集郵隊伍中來,才能保住集郵的自身信譽。否則,新郵成了打折的代名詞,誰還會集郵?目前,一些打折票的市價漲了—些,但還未到慶功的時候,畢竟在當前還是拋貨的多,買貨的少。盡管國家銷毀了一部分,還有相當—部分在集藏者手里待價而出,有的人對新郵的“恐懼癥”至今尚未痊愈,好了傷疤沒忘記疼,現在再進貨總是心有余悸。這種“賠錢效應”還影響著相當一部分集郵者,只有在銷毀范圍內的新郵和近幾年發行的新郵均能保住面值,后來補缺者和郵票集藏者才會大舉介入,只要紀特新郵市價保持在面值以上,—切才有希望。這—切現在還沒有看到,筆者估計,在兩個月之內銷毀完應銷毀郵票之前,集藏者的參與心態是相當慎重的。
目前,集郵界上上下下都在希望集郵事業好起來,做到國家、集郵企業、集藏者“三贏”,關鍵是把握住機遇,調整好新郵發行政策,避免竭澤而漁。這樣,中國集郵還是大有希望的。
來源: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