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三伏,歇夏無法避免。在民間,歇夏也稱歇伏。20世紀80年代末期,行情起落變化形成規律,每年七至八月都是郵市成交的清淡期。后來市場約定俗成,將生意沉悶的夏季行情,簡稱為“歇夏”。郵市歇夏是春季與秋季兩次行情之間的休整過渡,同時也是郵市心態與郵市資金的一次緩沖和積蓄。進入21世紀,郵市歇夏顯現出張揚的個性色彩--2001年郵市在一片看好中凄涼歇夏,場景十分悲壯;2002年郵市又不屈不撓,燃起當年最持久的一團“夏”之火;2003年郵市歇夏無方向,無頭緒,無激情,炎炎歇夏期因此格外難熬。
又是七月盛夏時節,京滬兩地的氣溫紛紛高攀到35度以上,郵市參與各方早在半個多月前的梅雨季節,就做好了歇夏準備。但偏偏事與愿違,在漫漫夏季的入口處,發行方大臂一揮,向郵市歇夏亮起了刺眼的紅燈。
同是6月,趕在歇夏期之前,發行方召開高層工作會議,布置包括“低面值銷售郵資票品”在內的“兩低一跨”專項整冶工作。為顯示工作的嚴肅性,會議決定把部門的違規行為,與整個責任省(區、市)局經濟利益相關聯,查到違規,將“按查處的違規金額等額扣減責任省(區、市)局工資總額,每起最少扣減5萬元;同時罰繳5至10倍的資金,每起最少罰繳20萬元”。從力度看,快刀斬亂麻,毫不留情,完全是黑臉包公氣勢。
同是6月,趕在歇夏期之前,國家郵政局又正式啟動銷毀庫存郵票工程。此次銷毀工作,涉及范圍為1992年-2001年編年郵票,銷毀總量占各地庫存的94%,總數達到30多億枚,總面值也在30億元以上。如此規模、如此數量、如此聲勢,在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還是第一次。選擇在初夏正式啟動銷毀庫存郵票工程,并非時間上的巧合,而是一種戰略上的策劃。嚴格地說,此次銷毀郵票,并非新精神、新舉措出臺,而是前期具體政策的具體實施,前期朦朧利好的實在兌現,但對于徘徊在歇夏期之前的郵市,卻是命運轉折的激活點。
同是6月,趕在歇夏期之前,國家郵政局又對下半年紀特郵票發行計劃做了調整。新調整的郵票發行計劃,在歇夏期內將集中推出5套新郵,其中“鄧小平同志誕生一百周年”是“鄧小平”系列的重頭大戲;“奧運會從雅典到北京”是奧運題材2004向2008詩意化的延伸;動物題材“華南虎”,前有“東北虎”一嘯威天下;“民間傳說——柳毅傳書”、“神話——八仙過海”,在中國家喻戶曉,具有一定親和力和影響力。此外,5套新郵的郵票形式,分別包括小型張2枚,小本票1本,小版張2枚。把最好的郵票選題,最豐富的郵票形式,集中到相對清淡的歇夏期,以熱點沖擊高溫,保證天熱但人氣不散,是發行方的又一大膽舉措。
郵市看政策的臉色左右行事,行情視環境變化而上下浮動。得力于這一連串利好刺激,市場在炎熱的夏季,又發動了一次規模與力度都不算小的上攻。其中“甲申猴”傳統大版由最低52元,上揚到最高79元,一低一高,漲幅超過50%;炒作品種“世界杯足球賽”三地小全張,從低谷17.8元,攀升到高峰29.8元,短短一星期大漲67.41%;2003年小版張的領軍品種“東周青銅器”小版張,從低位36元上行,最終漲至48元,其上漲幅度,也達到33.33%。前期在剝繭抽絲行情煎熬中散去的人氣,一夜間又重聚到郵市上空。盡管這輪行情在后幾日減弱,但市場參與方的信心,由此得到了最大的鼓舞。
好政策敲山震虎,—力能抵萬鈞。相反,實施不力的政策,即使再好再多,也難起到積極作用。發行方向郵市歇夏亮起紅燈,這對郵市后期發展,意義非凡。
摘自: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