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期待中的郵票銷毀變成事實,疑惑郵票銷毀的顧慮,也成為過去,還有什么阻止參與,限制郵市發展呢?!
大聲勢,大規模銷毀郵票品的行動,是擂響的集郵市場新一輪大發展的戰鼓。序幕已經拉開。劇情由我們共同編,戲由我們自己共同唱。如果疑心生暗鬼的話,倒還能找出栓著投資者邁步的死結。如郵票打折還未消滅,蓋銷票還未送到集郵的后備者手上,總之是有原因繼續等待和觀望。等到一切影響集郵和集郵市場的車輪轉動起來的所有障礙都搬開再參與,熱饅頭也燙手。撿落地桃子雖省事,也還得彎腰。嗟來之食雖方便,卻不新鮮。
就投資而言,投資者對市場不明究里的膽怯,或說對市場有別于傳統的自耕而收的敬畏而觀望,無疑是為那些爛孰于此中三昧之人獲利、獲大利,是一種極大的便利。投資的得失,是由投資者的自覺行動決定,不是由號召,將利潤當福利分配。
坦率講,6月25日中央電視臺午間《新聞30′》公布銷毀30億1992年至2001年期間的郵票品,出乎許多人意料。總之,筆者也沒有料到會來得這么快!它顯示了職能部門要搞活集郵市場的決心和魄力。4月的封庫令到6月25日郵票銷毀,30億票品,從清倉查庫造冊匯總,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能出乎預料的時間兌現銷毀,說明新一屆郵政領導班子在一年多來所做的前期工作的高效程度,比我們所想象的還要進度快,不得不使人刮目相看。事實上,銷毀工作的繁瑣,是可想而知的,不求質量的進度快,會出現新的漏洞;慢了,會將人們的熱心冷卻,到消息公布出來,達不到預期效果,對集郵和集郵市場復蘇要延后。過去的幾次銷毀都或多或少說明了這種情況。6月25日銷毀郵票的消息一出來,市場應聲作為反應,隨之亦冷靜下來窄幅調整,并未出現失控局面。這種把快慢兼顧起來的工作作風,敏感的人,從6月18日《中國集郵報》本報訊《國家郵政局整治違規改善服務》中也感覺出來。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譚小為在6月7日的電視電話會議中,把郵政要解決的“專項整治工作”,提到了“事關郵政生死存亡”的高度。對此,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郵政內部過去較長時間的違規,反映在小小郵票上的問題,既是政治的,也是經濟的。
話分兩頭,先說政治的。郵票打折,關乎郵政形象和信譽,威脅郵政發展。郵人多年呼吁,終于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有了更大的回應。30余位人大代表,從七個方面鄭重提出杜絕打折票的議案。之后,中央電視臺在短期內做兩期新聞鏈接相關問題。已經超出方寸,變成社會問題,再也捂不住,拖不下去了。再說郵票的經濟問題。郵票面值在郵政范圍內流通與人民幣幣值等值。打折,郵人流失,一年大過一年。從98年國家郵政的集郵收入創出90余億歷史新高后,從99年遞減到2003年僅53.8億元,5年中,少說流失上百億元。這100億,不僅對我們國家郵政,就是對剛邁入每年國民生產總值上10萬億的我國,也是使人痛的數字。這樣說,不是說中國集郵沒有了發展后勁的無根據的強人所難,而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中國集郵者人數,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幾,不要說與發達國家比,就是與發展中國家比,我們這個向來有收藏傳統的國家,集郵人數也是不成比例,落后于世界集郵之林的。中國的集郵抓好了,不僅對我國的集郵經濟是一種促進,對市場經濟也是一種補充,集郵文化,也會出現飛躍。
銷毀郵票,搬掉的是懸在郵人心中的后顧之憂,解放的是郵票升值的負擔和障礙,集郵者可以開心集郵,快樂集郵,投資者理性投資,翻開集郵新的一頁。今年以前,97年以后,已經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銷毀郵票行動。在國家治理打折票初見成效,集郵市場經過多年調整,郵市郵價底部抬高時的這一次郵票銷毀,無疑是一次催生早日復蘇集郵市場的行動,再漠視,也不明智了。
從另一個角度,對待這一次大規模大聲勢的銷毀郵票行動,也可認作順理成章,瓜熟蒂落結果。不是不為,而是不得不為。沉淀在集郵者手中的郵票打折的損失,早也付了成本(投資者投資郵票,高于面值買進被套的損失,可以看作是市場行為,敷衍其事)。但到此為止,集郵者不回來,郵政歉收過去的外,還有現在和將來。從這個角度講,國家郵政下大力治理打折票,治理集郵環境的所有努力,表現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尊重實際,發展集郵,扶持投資,不會停留于此。停留于此,還有出現倒春寒的可能。前功盡棄,將出現把已經抬高的市場價格底部的郵票品,重新淪落回加大打折幅度的倒退。這是國家郵政絕對不愿看到的悲劇。
一開始便說了,投資,不是搞福利事業。這一點,投資者務必要有清醒的認識。投資,恐怕是真正純粹意義上的多勞多得。主動性大的投資者,是投資市場贏家的種子選手。從過去幾輪行情看,既使在主升浪階段轟轟烈烈的85年88年91年97年行情中,因對行情把握不好當陪客的也不乏其例。我們要有正視這一切的事實的勇氣,把自己擺在知恥而后勇上,汲取教訓。
行情展開的初期,走在復蘇的過程,市場的許多表現,遠談不上理想、如人意。倘若自已總是瞻前顧后,把自己麻痹起來,總是有自已縮手縮腳,放棄的理由。反之,堅定信心,堅定未來比現在好初衷,不愁沒有機會,進取的動力。而事實上,現實也千百次地把這種期待,演繹成了抱這種態度而行動的真實歷史。郵政的集郵政策,不是針對那幾個品種,某幾個人,而是針對整個集郵市場的所有品種和所有人。至于出現的偏差,則出在個體如何認識,如何把握上。
作者:陳秀東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