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人大代表一紙關(guān)于“杜絕郵票打折銷售”的提案,使要求消滅長達十多年的郵票打折問題,成為我國集郵界最令人關(guān)注、最為迫切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近年郵政管理層為了擺脫郵票深幅打折,郵市長期低迷不振的困境,可以說是利好政策層出不窮。但始終還是收效甚微,難遂人愿。今春被大多人看好的郵市行情又僅僅維持了短暫的3個多月的反彈便嘎然而止。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當今的郵市就像是多種疾病纏身的危重病人,超量的打折編年票猶如病人身上的一塊“腫瘤”。而近年郵政部門推出的一系列救市舉措有的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有的在具體實施中阻力重重,造成藥力太小,藥效無法得到發(fā)揮。那么在長期服藥無效的情況下,就只能采取外科手術(shù),郵政部門必須忍痛割愛,毫不猶豫地將“腫瘤”切除——銷毀。否則,脆弱的郵市就會像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必將使身體拖垮。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郵電分家以后,由于郵票發(fā)行暴露出來的郵政部門的問題和弊端接連不斷,且日顯突出。尤其是郵票打折和拒用郵票貼寄包裹已成為反映最強烈,社會關(guān)注程度最高的郵政方面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郵票打折問題已引起全國人大代表的重視,作為議案正式提出,要求杜絕郵票打折銷售。拒用郵票貼寄包裹問題已受到新聞媒體的關(guān)注,4月20日中午,央視一臺新聞30分節(jié)目對此進行了長達5分鐘的采訪報道。
筆者認為,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就是郵票長期深度打折。消滅打折票有二條途徑:一是銷毀,二是消耗。實踐證明,“消耗”這條路是行不通了,用戶使用打折票寄信、貼包裹就意味著郵政職工所付出的勞動成果也要被大打折扣。因此,各級郵政部門自然就會采取種種辦法來阻撓用戶使用打折票,這也是關(guān)系到郵政人員切身利益的現(xiàn)實問題,誰愿意餓著肚皮白干活呢?這就注定打折與消耗是一對十分矛盾的問題,實施起來必然難度很大。所以要消滅郵票打折這個根本問題,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銷毀”這條路了,并且銷毀的最大受益者其實還是郵政本身。
表面上看,銷毀郵票是郵政部門的一大損失,但總體來講,銷毀只會給郵政受益,而不是受損。目前庫存的大量打折編年票因為大批量放貨受到控制,即使放貨也只能是面值的四五折,甚至是二三折銷售,所以并不能給郵政帶來多大的利益。相反,卻由于大量庫存票的存在給集郵大眾心理上造成較大的壓力,對郵市產(chǎn)生威脅,以致郵票長期處于深度打折的窘境,造成集郵者大量消失,大批集郵投資者改弦更張,郵票發(fā)行量逐年遞減,郵政部門的集郵收入持續(xù)下降。據(jù)報道,2003年中國郵政的集郵收入約53.8億元,比上年下降了24%,較1999年下降了近4成。可見郵票打折給郵政帶來的損失有多大。而銷毀郵票對集郵和郵市產(chǎn)生的影響力將會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1996年銷毀郵票的量并不算大,但卻引發(fā)了1996年底到1997年初的郵市火爆行情,郵票打折現(xiàn)象基本消失。當然,后來由于不切實際地大幅甚至成倍加大紀特郵票的發(fā)行量,使得大量編年票重新陷人深幅打折,郵市長期低迷的困境。所以,只要保持穩(wěn)定的郵票發(fā)行政策,銷毀郵票必將呈現(xiàn)郵市回升,打折票回歸面值以上,集郵人數(shù)增多,郵政的集郵收入持續(xù)增長的良好局面。
所以銷毀郵票對集郵大眾和郵政本身都是有百利而無—害、—舉多得的實實在在的利好政策;是消滅打折票,重塑郵政和郵票作為“國家名片”的形象和聲譽的惟一行之有效的辦法,何樂而不為呢?
摘自:集郵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