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戰中,為了避風險商人“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當前的市場熱炒“三世猴”,吸引了許多散戶與場外資金入市,圍著幾種猴票的變種打轉,其市值被畸形夸大,“吊死”風險已經顯現。春節后,受股市大利好和莊家放貨的影響,郵市大幅下挫,在一次恐慌性拋盤中,就有不少人被吊得半死。
從多家媒體對郵票設計部門與作者的采訪得知,《甲申猴》4年前就著手研討設計方案,“懸念”時間長,期待值高。新郵不負眾望,票幅大、正正方方,色彩鮮艷,極富現代裝飾美感,恢復了以往一枚成套及面值80分的傳統。在一片叫好聲中,各地立即形成銷售高潮。6枚的小版票期貨價格從13元逐步攀升至18元,開市后上升到30多元,增幅8倍,面值3.2元的“猴票”贈送版小版張,一路賣到了50元,增幅15倍;面值19.2元的整版猴票,市價也漲到120元,增幅為5倍。三種版張平均增幅在6倍以上。小本票30元,連帶有猴圖案的普通郵資片也被炒到十多元。這猴三世一家的風光,比起一世和二世猴來,可要“抖”得多。
2003年,全國經濟形勢大為好轉,不少企業年底發雙工資外加豐厚的物資與年終大紅包,閑散資金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國家郵政局在上調國際與掛號郵資的同時,不失時機地下發郵寄包裹可以貼用郵票的文件,加速了打折票的消耗,刺激了人們投資郵票的熱情,生而逢時的“三世猴”,自然得到喜新厭舊的炒家的青睞。他們從期貨炒起,年前就已經開始建倉,大批吸納各種猴版票,以便見機出手,大撈一把。
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在當今郵市,最大的莊家,仍然是掌握貨源的“放貨公司”。猴6枚小版票和大版票發行量分別為180萬版和5200萬枚,加上小本票,贈送版,其總量不下上億枚,對于目前只有幾百萬集郵者的中國郵壇,這個量仍然是驚人的、可怕的。特別是以4連小全張形式設計的贈送版,采取“邊走邊看”的觀望策略,暫不公布印量,其“潛臺詞”頗值得探究。
據網上信息、電話調查、實地探詢,至2月初,各地集郵公司仍在預訂2003年全年新郵,并“一視同仁”,凡預訂者仍贈猴小版。按郵市最低價每版22元計,預訂一套新郵,實際只需110元,相當于全年郵票就打了8折,訂戶得到實惠,郵局更不吃虧。這種“雙贏”的冤大頭,顯然是那些跟風接盤猴贈版的人。
不公布贈版印數,可以說是“商業機密”。2004年預訂戶肯定比2003年滑坡,公布滑坡人數,與公布會員流失數一樣,是打自己耳光,給自己抹黑,是天機萬萬不可泄露的。此外,考慮到全年還會不斷有新的訂戶,各地預訂的“水份數”,猴贈版印數必然要多于2003年的上報預訂數。怎樣才能吸引新訂戶呢?光靠宣傳不行,要講實惠。贈版面值僅3.2元,沒有吸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市場炒作,拔高其價格。綿陽亞展疊色樣張,只是一種紀念張,居然能炒到220元高價。在最后兩天,配送給堅守攤位的每個郵商各50枚,讓他們賺錢。猴贈版炒高10倍,也只有32元,多么“大眾化”,又多么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于是贈版蹦起來,郵人搶起來,新的預訂戶多起來。理念指導實踐,實踐證明不公布印量的策略是多么英明、遠大!
1992年版的二輪生肖猴票,印量為23374.5萬枚,32套一版,折合成730萬版,市場應該能夠吸納,1997年曾高漲到每版100多元,高于面值5倍多。但以后一直打折,至今仍在16至18元之間徘徊,不知吊死了多少投機者。而今的集郵人口與1997年比下降十分之九,800萬套的印量都打折,可見過億的“三世猴”的量有多大,萬一公司要放貨的話,那么他們的火力有多足啊!只等時機一到,機關炮、手榴彈、炸藥包,一起開火,怕不打得你二級市場一片鬼哭狼嚎!
一次吊頸,三年難回陽,炒作新郵,歷史的教訓!
不炒新、不跟風,那投資郵票玩什么呢?東西多的是,諸如JP郵資片、普資片、前幾年的市場形象較好的小版張、文票、早期JT票,黃山、金魚、梅蘭芳一類的老紀特郵票、早期的實寄封片,甚至新出的“馬踏飛燕”片,已獲大獎的轉讓郵集,80年代以前的重點集郵文獻等,都可以投資。炒新與炒股一樣,屬于“短線投機”,坐莊的、靈活的、跑得快的才能賺錢,大多數會賠錢。如果耐得寂寞,作5年10年的中長期投資,必有回報。
摘自:集郵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