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郵政局公布,下半年問世的紀特郵票中,有7套的發行時間、郵票枚數和郵票名稱,將進行調整和確定,并增加發行一套郵票,郵票志號也相應變動。
郵票發行計劃年年都有變化,但今年的變化,意味深長。更多細心的集郵者,把目光集中到其中兩個具體細節——
其一,新增發一套郵票,名稱《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這是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而增發的,發行時間9月15日,1套2枚,面值如何設置,沒有詳細資料。雖然是紀念郵票,但其設計,不知能不能走“紀票特發”的老路。剛剛在全國佳郵評選中獲“優秀郵票”桂冠的《百合花》,也是紀念性質,但設計完全按照特種郵票的構思,以“百事合心”含義的百合花,作為郵票主圖,暗寓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一致,與時俱進的深刻意境。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在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是一次詩意化的突破。而在這之前,《黃河壺口瀑布》也以黃河壺口瀑布洶涌彭湃、波瀾壯闊的磅礴氣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發向上勇往無前的精神風貌。《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的設計,如能沿用這種思路,應該會贏得更多集郵者的喜愛。
其二,與增發郵票相呼應,于10月18日發行的《清明上河圖》,則由原來的12枚,調整為現在的9枚。《清明上河圖》是2004年最值得集郵大眾期盼的選題,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宋徽宗時期宮廷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同是《清明上河圖》,早在1968年、1969年就以兩組形式,入選臺灣方寸,全套12枚,分別采取全景表現和局部特寫形式設計,雖沒有原作氣勢恢宏的場面,但也有小巧精致的特色。大陸設計師如何對取舍,近期—直為郵壇關注。這次《清明上河圖》枚數減少四分之一,對于設計者,可能是思想負擔的一個放松,但對集郵大眾,則是百般無奈地失望。但深層次分析,此次增(增發《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與減(《清明上河圖》全套由此12枚減少至枚),則是郵票發行政策戰略意義的調整,增與減相平衡,增與減相協調,增與減相沖抵,最終目的,是不增加集郵大眾的經濟壓力,是不減少集郵大眾對發行政策的信任。應該說,此次郵票計劃的增與減,是決策層的取信于郵民的長遠謀略。
更讓市場倍加關注的“郵資上調”方案,在公布的郵票調整計劃中,沒有任何蛛絲馬跡,這讓許多集郵者,輕松地吐了口氣。也就是說,2004年大勢已定,郵資調整不在國家郵政局工作考慮范圍之內。關于“郵資上調”,網上議論很多,也有不少極力鼓吹者。其中一種觀點,一方面,強調中國郵政普通信函投遞成本在130分左右,虧損巨大,需要靠郵資上調來彌補其中損失;另一方面認為只有靠郵資上調,才能有效消耗包括800分面值小型張在內的高面值郵票,并借此來解救低迷狀態的郵市。其實集郵與用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作為集郵者,沒有義務為郵政虧損做出付出(且不深究投遞成本構成的不合理性)。再者,上調郵資不可能改變郵市低迷現狀,即使能夠改變,以犧牲千百萬郵政用戶利益來維護郵市單方面狹隘利益,在動機上也存在問題。郵票調整計劃對集郵者敏感的“郵資上調”問題,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是一種務實的代表集郵大眾利益的工作作風。
由此聯想管理層正在推進的系列舉措——調整與普通郵政用戶有一定距離的“國際函件”等郵政資費,明文規定營業窗口不得柜收包裹貼用郵票,出臺緊急封存“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令,集中開展專項整治包括“低面值銷售郵資票品”在內的“兩低一跨”等等,說明管理層為再樹國家名片形象,不僅下了決心,而且動了真格。好政策重在落實,落實到位,一力抵萬鈞,能起敲山鎮虎之威力。
希望參與各方能夠理解管理層的良苦用心,共同攜手,盡快推郵市這部老牛車走出梅雨六月。
摘自: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