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郵市與西方郵市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的郵市是集郵者互通有無、拾遺補缺的樂園,在那里以收藏為主,炒新郵的空間很小。但是,在我國,所謂郵市主要是一幫郵商炒作新郵的地方,這種市場一直靠炒新郵活著。
20多年來,郵市一直靠炒新活著
20世紀80年代,隨著集郵活動的發展,郵市形成了雛形,由最初的“打不垮的城市游擊隊”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公園郵市”,其間經歷了上十年的時間。這個市場上生意最好的是交易新發行的小型張,也波及編號、“文”票和老紀特郵票。
到20世紀90年代,交易更突出了一個“新”字,不過這時講究一個“量”,凡“量小”稀罕的郵品,比如量小小型張、加字小型張、無齒小型張和無齒郵票以及量小的生肖全張票,都是炒作的好籌碼。
到了本世紀初,炒作的范圍更加狹小,由小型張演變成小版張和個別的計劃外發行的量少品種,如“春節”小版張、“奧運會”雙連張等。由于20世紀90年代郵票的大擴容,也由于炒作新郵套死了一大批投資人,郵市每況愈下,集郵隊伍日漸萎縮。
新郵行情下跌是合理的
去年年底以來,相關部門制定并執行了一系列的利市政策,今年元月5日發行的“甲申猴”大版張,從元月5日起到4月上旬,在近100天的時間里價格扶搖直下,從最初的20多元到35元,然后又40多元、60多元、80多元到3月下旬竟達到130元左右的高位。從4月9日起,爆炒的新郵行情跌宕起伏,如“甲申猴”大版張從110元左右逐步滑落,盤桓,到6月初下跌在所難免。新郵行情的下跌既是市場客觀上的需要,也是市場資金抽離的結果,爆炒品種的回落是合理的。試問,郵票既然是特殊商品,為什么只能漲而不能落?原本19.2元一版的郵品,現在市價為70元左右,價格漲了兩倍多,回調一下又有何不可?
從1月起到6月初,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郵市上的打折郵票全部回升,還有一部分編年郵票與小型張在攀升,現在郵品的平均價格均遠遠高出去年年底的價格,總的來說,郵市是好的。政策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好,對市場的管理力度也從來沒像現在這么大,管理部門與集郵者、郵商之間的聯系也從來沒有這么密切。個別熱門品種行情的下跌并不表示郵市前景不好,而是向人們警示:“炒作新郵”,此路不通!
以收藏為主以集郵者為對象的市場是正途
新郵,首先是滿足郵政通信的需求,同時,也是為集郵者收集郵票而發行的。新郵決不是用作炒作的籌碼,郵市也非股市,廣大集郵者并不指望炒作新郵來發財。在新世紀的集郵大軍中,老年人多,青年人也多,他們中大多數人的集郵動機是豐富生活情趣,增長文化科學知識,結交朋友。所以,以炒作新郵為動力,支撐郵市的生存,這種理念已經過時,人們應與時俱進,逐步把中國的郵市改造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新郵市,應該將普通集郵者作為郵市的主要服務對象,及早拋棄圍繞郵商與投機商轉的老模式。既然是這樣,那么像北京馬甸、上海盧工這樣的大郵市,還是少一點為好,相反,類似我國在20世紀40年代的老郵商,即坐商,應多一點。這些郵商他們懂得集郵,他們講信譽、講郵德、服務質量高。一旦我們完成了對郵市的改造,中國郵市也就與世界接軌了,集郵事業就步入正途了。
摘自: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