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庫之后的猜想仍在進行,筆者前文寫過,將封存之票全部銷毀是絕大多數人達成的共識和心愿。近來又出現一種新的猜想,那就是停用封存之票。雖然這是從新角度思考出的一個大膽的想法,但有否可能呢?
新中國發行的郵票已被停用的,大致有面值為舊幣制和政治原因的郵票,且大都出于政治原因。我們可以看出,新中國除停用無法在現郵政窗口使用的郵票外,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慮而停用郵票,如林彪出逃摔死在蒙古后,有關林彪形象和題詞等的郵票就被停用了。依據這個貫例,封存之票在政治上都不會存在問題,似乎不在停用之列。
如果宣布停用封存之票,已封存的當然不用再調換有效的郵資憑證,但在集郵者和郵商手中的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勢必要給予一定的時期讓人們調換有效的郵資憑證。筆者認為人們對編年票信心的喪失,加上封存之票雖然停用,但沒有徹底銷毀,是否有可能重新流向郵市呢?根據以住的經驗,這樣的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再者停用的郵票失去了郵資憑證效果,人們手中的郵票僅僅是集郵用票了,不能再到郵政窗口使用,承擔的風險相應增大。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調換有效的郵資憑證。這樣一來,不但沒有解決封存之票的出路,而且又會將已沉淀在郵冊中的郵票釋放出來,這樣做的結果會得不償失。
如果允許人們調換1992年至2001年的紀特郵票,郵政部門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極有可能要印制一批新郵資憑證以備調換,如此折騰,不但沒有解決實質問題,回收來的1992年至2001年還得想方設法處理掉,這樣做不是勞民傷財嗎?!
因此,筆者認為封存之票停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要用最少的錢財,最少的人力,來取得最大的效果,這是目前郵政最樂于見到的事。所以要達到堵住放貨的源頭之目的,封存1992年至2001年的紀特郵票,這就是最簡便宜行的辦法,事實上它的社會效應已經達到預期的效果,郵政已經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1992年至2001年的紀特郵票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其根源就是發行量大得不切實際,且大量充斥在集郵領域,沒有到郵政窗口消耗。整整十年的違背規律運作,使郵政和郵市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郵人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解鈴還需要系鈴人,要徹底改變目前狀況,封存只是一種手段,要想徹底解決問題,還必須“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從長遠來看只封存不處理,就好像辦事有頭無尾,不了了之,是無法解除人們的精神枷鎖的。銷毀是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表明郵政誠心的最好途徑。事實也是銷毀才能還集郵者信心,銷毀才能給郵政掃除前進的障礙。
摘自: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