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既有買又有賣,買賣興旺市場就興旺。但目前的郵市離廣大集郵者的需要尚有不少差距。如果—個郵票市場能夠成為集郵者的市場,它的興旺是肯定的。而目前的郵市在一定程度上對普通集郵者是排斥的。特別是集郵者要賣出手中的郵票可以說是難上加難。早些天,南京有位集郵者需要出手收藏的郵票,到市場中一打聽,令他大失所望。他從集郵網站和一些集郵媒體上獲得的參考價格要遠高于市場中郵商愿意收購的價格。郵票的增值效應對普通集郵者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一般集郵者不可能在市場擺攤設點,要出手的郵票通常是轉讓給市場中的郵商。而大多郵商在收購集郵者手中郵票時,往往是攔腰砍一半。只有那些熱銷的郵品,收購時才能夠爽快一些,但收購的價格也只能是郵商自己出售價的75%左右。收藏品與一般實用商品不同,收藏品的品相對其價格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但目前郵市價格的混亂和不合理與品相無關。同樣都是生肖兌獎郵折,沒有品相上的差別,不同的郵商(知名度都較高)報出的價格卻是大相徑庭。6月5日,某郵商報出的“辛巳蛇”(兌獎)小版張價格為40元,而另一郵商報價僅為26元。郵市中的其他郵商對此現象覺得“太正常了”。他們說,哪個郵商都愿意將手中有存貨的郵票報價高一些,而手中所沒有的品種卻報得低一些;這樣不僅對賣出郵品有利,而且對郵商收購郵品也有利。
集郵市場作為自由市場,郵商自定的價格無可非議。但如果市場能夠形成—個具有潛規則意義上的價格體系,對市場的長遠發展頗有好處。收購價格實際上是對賣出價格的肯定。如果把收購價格壓得過低,就會對收藏群體產生負面影響,對郵市的認同度上產生懷疑。重振郵市需要吸引廣大集郵者參與郵市交易,如果仍然只玩少數人的擊鼓傳花游戲,盡管行情仍會一波一波出現,但其力度會是一波小于一波。面世的新郵越來越多,市場盤子越來越重,那些發行量不足50萬的小版張在市場中并沒有出現投資者所預期的熱漲,而集郵者又號稱數百萬、上千萬之眾,原因何在?原因就是政策面冷落了集郵者。集郵者連基本的購買權、預訂權都被剝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一方面,郵市冷勢再次呈現,另一方面集郵者在新郵發行日仍然難以在郵局或集郵門市部購到自己想要的郵品。冷落集郵者的市場終將成為無源之水。
相信意在開拓市場的郵政管理部門,能夠意識到廣大集郵者是集郵市場真正的衣食父母。
摘自: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