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郵政局出臺了《關于封存庫存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年冊的緊急通知》,集郵界大多數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利好消息,而少部分心情急躁的朋友卻認為“封存無濟于事”,煩躁的心情影響了他們對市場大局的判斷。
對封庫的作用,筆者有以下4點看法愿與郵友共勉。
其一,表明了國家郵政局要將消滅打折票的行動進行到底的決心,是對人大代表提案的初步回復。
其二,杜絕了打折郵票的根源。從20世紀90年代至去年止,郵市曾有多次反彈,但都終因集郵公司放貨而夭折。這一次全國范圍大規模的封庫,從源頭上終結了低價放票的行為。
其三,有助于編年小型張行情的形成。眾所周知,編年小型張是打折票中的重中之重,而這次封庫重點又是這些郵票和小型張,在此之前有國郵2003(406)號文件,加大了打折票在郵政通信中的使用,這次全面封庫使編年小型張的身價大大提高,它很有可能取代“猴三世”系列和一些次新郵票系列,成為郵市長期的主打品種。
其四,推動了郵票終極消費。大凡郵市好的年代,郵票在郵政通信和集郵中消耗比較多;反之,郵市疲軟的時候,一方面郵票發行量呈天量,另一方面新發行的郵票基本在郵商和投機者手中擊鼓傳花。今年以來,一是在貼用郵票郵寄包裹時消耗了一些郵票,二是在發行年冊時有多達100多萬冊的郵票進入了收藏領域;三是各地制作了一大批個性化郵票。
吃飯得一口一口地吃,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與干其他事情一樣,收藏風氣的興起,郵市走向平衡健康發展的道路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打折郵票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漫長過程。20世紀80年代,集郵熱剛剛興起,人們大量在郵政通信中使用新郵,新郵的市場行情逐步升高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炒作新郵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相關部門不得不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加大了新郵的發行量,從而又出現了郵票長時間打折的現象,集郵由熱轉冷,郵市從興到衰。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信息化的發展給郵票的終極消費帶來了許多復雜因素。消滅打折票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個沉重的問題,不可能在幾個月之內實現。但從去年年底到現在短短的半年時間,我們在消滅打折郵票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現在,消滅打折票的戰斗在順利推進,郵票的使用范圍在擴大,發行量在減少,禮品化個性化郵票在年年增長,公司的經營行為在逐步規范。可以預計,在全面封庫后相關部門的治理力度還會加強:一、對少部分不符合郵政通信資費的郵票要進行銷毀;二,對一部分符合郵資的郵票投放到郵政窗口用于通信;三,對少數封存中的精品或是向預訂戶配售,或是在重大活動中交公司公開出售等。
總之,對消滅打折郵票的行動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有“一刀就落地”,不切實際的幻想,要允許有一個過程,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消滅打折郵票不難解決,打折郵票必將在最近幾年內得到解決。只要朋友們心態平和了,信心增強,把握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在郵票收藏與經營活動中的收獲將更大。
轉自: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