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的出現,無疑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交通一卡通、招商網絡銀行卡等都為我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電信卡的出現更為我們溝通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便捷:手持電信卡,只要到任何有電話的地方,輸入卡號和密碼,就可以方便地和他人進行溝通,無論物理距離有多么遙遠,熟悉的聲音徘徊在你的耳邊――心理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它是我們互通心靈之門的通行證。卡作為一種載體,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它的實用性之上,它是身份的象征、文化的映池、數字時代的標識。用電信卡來承載文化和體現文化是最適宜不過的了,它小巧、美觀、易于收藏的特點,使其將成為溝通時代的使者,文化傳播的信使。電信卡,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見證,其意義比郵票之類的紙制藏品要深遠得多。這次2001年度最佳電信卡的主題評選活動,無疑為電信卡的發展,還是倡導“用卡將文化溝通到底”,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首先,我認為要做好電信卡,文化這塊所占的比重要遠遠大于通信手段本身,通過評比可以感知到大眾的文化走向和當今的主流文化,更可以觀察到我們的文化消費行為;其次,我認為電信卡的文化市場是有極大潛力的,其關鍵在于電信卡文化的理念運作,文化與亞文化的市場細分,流行與經典趨勢的把握,以及與各種不同媒體與載體之間的市場整合;再次,如果能夠通過現代的技術(尤其是IC卡),把卡的功能集成在一起,起到實用、安全、方便的效果,這樣普及化的程度與賣點就會更高。
電信卡的成本并不高,只要有運營商+使用商整合+渠道+文化拉動這四點,足可以把卡市炒熱,但關鍵在于文化的挖掘與傳播,精美的內容設計,及發行量的規模控制,如果卡以文化的身份出現,與現行的文化產物捆綁,加上一些個性化訂制,其市場可想而知。與其把電信卡作為電信業的一部分,我更希望把其看作我們文化產業的一部份。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講,卡的運營成本可以更低,帳戶更安全:試想一位顧客走到自動售卡機旁,塞進紙幣,選擇底卡的風格或從動態的網絡圖案數據庫查找,選擇完畢后帳號和密碼從運營商那里自動生成,通過網絡專線方式傳遞到售卡機,售卡機把密碼和帳號打印至電信卡上,然后進行2次檢驗,通過后就進行密碼封印,吐出一張卡自己喜歡的和實用的電信卡。這樣所有的時間加起來也用不上30秒種,成本低廉,實用方便,符合個性化。
希望電信卡能夠更好地把握文化的主流,能夠更好地增強集成和智能功能,體現其溝通價值和文化收藏價值。
(作者:2001年最佳電信卡評選活動一等獎獲得者 花立)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6-15 16:07:00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