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星河建材有限公司在半年時間里在綿陽郵政局投遞商函累計250多萬件,然而只有40多萬份被郵發出去,而大量信函居然被賣到廢品收購站。據悉,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商業信函被毀案。受害公司一怒之下將郵局告上法庭,索賠經濟損失3000萬元。5月17日上午,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開庭受理此案。
[code]<SCRIPT src="http://ad.tom.com/tomad/news/finpip.js">
<script>[/code]
|
|
[code]<SCRIPT src="http://ad.tom.com/tomad/news/text-fin.js">
<script>[/code]
| 200余萬封信函被束之高閣,這樣的事情簡直駭人聽聞,郵政局的信譽也必將因此一敗涂地。要知道,我們平時投遞信函,在信封上粘貼8毛錢郵票的時候,其實并不只是簡單地購買郵局提供的業務。我們同時購買的還有郵局的信譽。我們相信,郵局會把信函按照通訊地址準確無誤地送到收件人手里。正是因為郵局有這種信譽保證,我們才樂于購買它的服務。如果郵局三天兩頭丟信,信函不能準確地傳遞到收件人手里,這就意味著客戶親情的中斷、信息的遺失,甚至造成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損害。在本案中,由于信函被毀,造成星河公司效益直線下降,公司稱最低經濟損失在4000萬元以上。
那么郵政機構如何保證它的這種信譽?在目前我國郵政業務一家壟斷的情況下,是由政府通過行政手段來加以保證的,而郵局本身也是半個政府機構。我們曾經相信,政府通過價格管制,可以杜絕郵政局牟取壟斷利潤,同時出于對政府的信任,相信郵局可以提供安全、準確、及時的服務。
然而,這樣的信任只是一廂情愿。因為壟斷下的信譽是靠不住的。由于“別無分店、獨此一家”,壟斷企業不但沒有完善管理、降低成本的沖動,也沒有改善服務、樹立形象以爭取客源的動機。而行政強制性的壟斷企業尤其如此。沒有競爭者,對郵局來說,信譽好壞也就成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但是,對消費者來說,郵政企業的信譽卻是至關重要的。消費者有理由要求郵局提供有信譽保障的優良服務。
我們曾經認為,郵政業務是公共事業,由政府提供是最具“規模經濟”的,并且對民營企業信譽表示懷疑,認為郵政業務涉及個人秘密、公民權利,不能交給市場去解決。事實證明,我們對行政壟斷企業的無條件信任是錯誤的,星河公司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證明;而我們對市場的不信任反而是杞人憂天,實際上,在一個競爭的市場經濟里,在有著完備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下,市場將提供最好的信譽。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包括郵政業務在內的公用事業民營化成為新一輪浪潮。在美國,甚至個人也可以開辦郵政業務,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然而卻是事實。我國的郵政改革剛剛破題,但可以預見,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將成為必然之路。而像200余萬封信函被毀這樣的事件將不會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