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人大代表—紙“杜絕郵票打折銷售”的提案,使要求消滅長達十多年的郵票打折問題,成為我國集郵最令人關注、最為迫切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近年郵政管理層為了解決郵票深幅打折,郵市長期低迷不振的問題,可以說是利好政策層出不窮。但始終還是收效甚微,難遂人愿。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郵電分家以后,由于郵票發行所暴露出來的郵政部門的問題和弊端接連不斷,且日顯突出。尤其是郵票打折和拒用郵票貼寄包裹已成為反映最強烈,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郵政方面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郵票打折問題已引起全國人大代表的重視作為議案正式提出,要求杜絕郵票打折銷售。拒用郵票貼寄包裹問題已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4月20日中午,央視一臺新聞30分節目對此進行了長達5分鐘的采訪報道。
筆者認為,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就是郵票長期深度打折。消滅打折票有二條途徑:一是銷毀,二是消耗。實踐證明,“消耗”這條路是行不通了,用戶使用打折票寄信、貼包裹就意味著郵政職工所付出的勞動成果也要被大打折扣。因此,各級郵政部門自然就會采取種種辦法來阻撓用戶使用打折票,這也是關系到郵政人員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誰愿意餓著肚皮白干活呢?這就注定打折與消耗是—對十分矛盾的問題,實施起來固然難度很大。所以要消滅郵票打折這個根本問題,惟一的辦法就只有“銷毀”這條路了,并且銷毀的最大受益者其實還是郵政本身。
表面上看,銷毀郵票是郵政部門的—大損失,但總體來講,銷毀只會給郵政受受,而不是受損。目前庫存的大量打折編年票因為大批量放貨受到控制,即使放貨也只能是面值的四、五折,甚至是二、三折銷售,所以并不能給郵政帶來多大的利益。相反,卻由于大量庫存票的存在給集郵大眾心理上造成較大的壓力,對郵市產生威脅,以致郵票長期處于深度打折的窘境,造成集郵者大量流失,大批集郵投資者改弦更張,郵票發行量逐年遞減,郵政部門的集郵收入持續下降。據報道,2003年中國郵政的集郵收入約53.8億元,比上年下降了24%,較1999年下降了近四成。可見郵票打折給郵政帶來的損失有多大。而銷毀郵票對集郵和郵市產生的影響力將會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1996年銷毀郵票的量并不算大,但卻引發了1996年底到1997年初的郵市火爆行情,郵票打折現象基本消失。當然,后來由于不切實際地大幅甚至成倍加大紀特郵票的發行量,使得大量編年票重新陷入深幅打折,致使郵市長期低迷。
銷毀還將使郵票發行給郵政帶來的種種弊端和問題迎刃而解。沒有了打折票,寄包裹不讓貼郵票、紀特郵票成為“集郵郵票”貼用非本局郵票的信件不予投遞等等這些問題自然就不復存在。試想,如果郵票的市價都高于面值的話,除集郵者制作郵品需消耗紀特郵票外,寄包裹、寄信即使大力鼓勵用戶貼用郵票,又有多少人會舍得用呢?
所以銷毀郵票對集郵大眾和郵政本身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舉多得的實實在在的利好政策;是消滅打折票,重塑郵政和郵票作為“國家名片”的形象和聲譽的惟一行之有效的辦法,何樂而不為呢?
來源:信息早報 作者:吳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