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市新行情的二度起伏,猶如一片飄浮不定的云彩,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郵票價格的向上移動,打破了封塵市場運行許久的堅冰,透射出一縷縷希望的曙光;憂的是,行情調整以瀑布式飛流直下的價格變化,時時沖擊著人們的信心,仿佛逼迫著人們走向崩潰的邊緣。
這種矛盾變化在行情運行中的交織,促使我寫下了這樣一個標題:中國都市處于大爆發的前夜。這既不是在為中國郵政唱贊歌,更不是為炒家搖旗吶喊,而是在1997年郵市行情之后,近年來中國郵政實施“親市”改革政策之際,發自肺腑的真言。
回顧歷史,本輪行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3年4季度,緣由是傳聞國家郵政將再次出臺“郵票可以寄發國內、國際包裹、信函”的“利好”政策。從時間段上計算,雖然行情進入“火爆”初級階段僅僅只有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但醞釀的時間周期卻已長達半年之久。從表面看,郵市的向好似乎因政策使然,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根本原因是,被壓抑已久的郵市有著向上爆發行情的意愿和能量,政策的不斷擠壓,促使郵市行情能量開始釋放。此時,郵票發行管理層與市場尋找的行情共同切入點,也是以一種互動的變化形式展開的,從初始階段的《郵展疊印張》、《抗擊“非典”》到生肖《猴》大版到2003年小版票的整體啟動,無處不閃現著政策的蹤影。假如我們針對上述品種的市場變化與供貨背景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就能夠發現切入點的有效性,就能夠明白為什么這些品種會如此活躍。以《抗擊“非典”》為例,地方公司在自以為高價格區域內80元左右,將其貨源大量向市場傾泄,期望在低位能夠補回來,但其市價卻并沒有按照他們的想法運行,而是一路高歌猛進,這逼迫地方公司只能趕緊補貨,以解決年冊所需的問題,市場的炒作,公司的需要,“三產”資金的暗中配合,形成了《抗擊“非典”》市場價格不斷攀升的事實。再以生肖《猴》大版為例,雖然從表面上看,系市場炒手所為,但從了解的信息來看,主力“莊家”掌握的貨源非常有限,就連他們都感覺到了有一只無形的手暗中掌控著《猴》大版的運行,難怪“莊家”們常說:“《猴》大版沒有莊”。2003年小版行情的演繹就非常清楚了,郵票發行管理部門對其資源的嚴查,是推動其行情發展的真正內在動力。從這些事實來看,市場行情的發動,并非是某一個體資金運作的結果,而是特殊資金與政策的重合體現。
盡管郵票發行管理部門與市場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配合,但其卻并沒有因此滿足而停止行動,并沒有趁此機會向市場大量派發貨源,而是不斷調整政策與策略,扶持郵市行情穩定健康地發展。雖然集郵網站不斷有郵政將停發普票、特快專遞將實施貼郵票等這樣或那樣的“利好”消息,但事實證明這全屬“謠言”。雖然我們能夠理解這種出發點的良苦用心,但其以此來呼吁郵政改革,錯誤引導人們判斷行情運行的手法,所形成的結果與出發點的背馳,對郵市行情的發展起到了一種破壞性的作用。實際上,郵票發行管理部門正在緊緊抓住嚴控地方公司違規放貨這個關鍵點,只要這個點得到了有效控制,郵票深度打折的問題就能夠得以解決,2005年新郵預定就能夠再現群眾連夜排隊的火爆場景。作為管理層的郵票發行部門,是有義務和責任監督地方公司的行為,而地方公司作為經營部門,為完成全年任務而必需銷售庫存貨源,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上下級部門職責間矛盾性的相對存在,決定了郵票發行管理部門必須牢牢抓住這個重要節點,進行嚴格的控制與有效的調節,才能保證郵票發行機構與郵票市場的雙重利益,才能實行雙贏的目的,才能推動郵市行情得到持續發展,才能解決中國集郵人才斷層的問題。從消息面上分析,在國家郵政領導層易人之后,海南會議提出了“面向市場,抓住機遇”的口號,確實促進了集郵市場的發展,也為中國郵票發行打開了空間。而作為國家郵政的經營部門中國集郵總公司領導班子的大換血,這種管理層改革向縱深方向的發展步伐,預示著郵市新希望的到來。
從宏觀來看,如果說郵市場地是硬件,那么郵票發行部門的管理、政策就是軟件,而資金則如同市場流動的血液,沒有充裕的資金,市場行情就不會獲得頑強的生命力,中國的郵市行情就不可能奔跑起來。人們總在討論外來資金的問題,常常在為資金注入的不足感到擔憂。事實上,國內的居民儲蓄余額從1997年的4.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當今的11萬億人民幣,這些資金是時時刻刻在尋找著投資渠道和方向的。郵市運行對投資和消費群體的決策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們該做出什么樣的準備和決定?機會擺在哪里,危機藏在何方?這都是人們在行情運作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只要郵市運作的成功,宣傳上到位,這其中一部分資金是會流入郵市的,這一部分資金足以讓郵市出現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中國郵市猶如一架正在加油、載客的巨形客機,起飛在即。我們正處在中國郵市行情大爆發的前夜,而大爆發的著火點,就是類似“郵票可以寄發國內、國際包裹、信函”等這樣一些重大“利好”政策的出臺。
既然有這么多的優勢條件為郵市行情發展作儲備,為什么人們還依然對郵市行情抱有懷疑態度呢?其實,用“心態”二字來概括是非常貼切的。人們在經歷了1997年、2001年郵市行情風暴之后,已變得越來越謹慎,不愿看到因自己的大意和決策錯誤而重新變得一貧如洗,再等上個八年、十年。而郵市行情的向上又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誘惑性,不參與吧,又怕失去了一次拼搏的機會,參與吧,又擔心被套。因此,當行情問上的時候,人們不顧一切奮勇沖擊,當行情下跌時,人們又如驚弓之鳥,寢食難安。這種矛盾的存在對行情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用。實際上,假如人們能夠真正分析一下兩次階段性上漲與回調的過程,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了。以生肖《猴》大版為例,第一輪行情在上沖至60元左右時,下行的殺傷力是非常大的,最大跌幅達30%。而第二輪行情在上沖130元左右后,下跌的最大跌幅同樣在30%左右,這種運作手法是非常專業的。目的是在一個新的價格高點之后,刻意套牢一批資金,通過行情的運作將這些資金長久留在市場中,以弱化過江龍的侵襲能力和由此對市場行情造成的傷害。
在此并非為《猴》大版唱贊歌,對比一下其它2003年小版熱門品種的表現情況,就能夠發現這種行情運作的必要性和策略性。暫時“套牢”也是行情發展過程中的必需。有人以2001年之后的階段性行情為引證,提出了本輪行情仍然熬不過5·1節的觀點,這讓相當一部分人感到擔心。我不這么認為,我相信一棵樹上不會掉下兩片同樣樹葉的理論,郵市行情的發展也同樣遵循這一原則。當然,郵市行情的變化是在時刻演繹之中,人們的觀點也是時刻在變化的,如果我個人的判斷沒有出現問題,在2003年小版行情暫時休整之后,《天安門》、《同心結》、《—帆風順》等“個性化郵票”將起到維系行情的過橋作用,而隨后下一個登場的主角就是郵資片板塊。
作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