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大環境下的“兩手抓”組合投資戰略
肖伊緋
2004年3月21日晚
中國郵市經過七年的艱苦行進和漫長等待,終于在二OO四年拉開了大牛行情的帷幕。現在的郵市,精品大幅漲升,超跌品價值悄然回歸。三輪猴大版125成交,“小金猴”(贈送版)出現場外49.5元大量買盤搶盤;青銅器小版輕松跨越40元,毛澤東小版38.5放巨量成交,的可喜局面也在今天激情上演,長期低于面值銷售的小型張板塊也呈萬馬奔騰之勢,郵品、紀念幣、田村卡、金銀幣在這段時間里熱點頻出,交替上演激情大戲。
最先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和在漫漫七年中悠閑補缺的集郵者,無論是短線還是中長線持有的,都成為這次大牛行情的先行者,可以說都是高忱無憂地在看著自己手中的資產不斷遞增,只不過是幅度與速度不同罷了。但是新的問題就是在這大好局面下又擺到了廣大投資者面前――那就是在當前炒新激烈,個別品種漲幅驚人的情況下,要不要換籌,要不要進行資產重組,或者說怎么樣進行手中郵品資源最優化組合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是一手抓群眾基礎,一手抓價值基礎,要堅持和始終不渝地恪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從今天成交品種的供需矛盾上來看,也正是說明了那些始終堅持“兩手抓”的投資者們的勝利。
群眾基礎是什么?道理很簡單,那就是說集郵事業是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郵事業是為工農兵群眾服務的。那些群眾喜聞樂見的郵品就是有群眾基礎的好東西,就是具備了大潮大漲、人見人愛的典型特征的優質資源。三輪猴大版、小版、贈送版、毛澤東小版正是這樣的優質資源,這些票品的快速漲升,道理其實很簡單:誰不知道中國人都得有個屬相,誰不知道中國郵票里的金猴神話;誰不知道太陽紅,東方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價值基礎是什么?郵品投資的價值基礎是“集藏”二字?蓜e小看這集藏二字,“集”,就是要收集――聚集――齊備;藏,就是要收藏――鑒賞――珍藏。集郵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傳統集郵與專題集郵,傳統集郵的特征是每年每套郵品務必照單全收,專題集郵的特征是只對某個主題、某個領域、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相關票品進行搜集整理。這兩個大的群體劃分給“集郵”這一社會活動闡示出兩個重要特征:集郵要么就是以收集郵資票品齊全為目標的個人活動,要么就是以個人偏好或個人興趣來做一個更為系統的精品收集過程。當然,廣義的專題集郵群體并不完全是那些組編郵集,參展獲獎的專業收藏家,而還包括很大一部份就鐘愛古典文學、山水風光、花鳥動物、書畫藝術等等的集藏群體。
那么順著這條思路去思索,那些發行量只有幾十萬至百萬之間小版張系列,那些經過十多年通信消耗的各種編年票張(文革票、編號票是先驅),那些發行量低或是消耗量大的郵資票品不就是那些希望集全集齊的集郵者們的瓶頸資源,不就是被稱為“筋票”的優資質源嗎?而那些有長期發行系列的已為大家所熟知的專題品種,如以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古典愛情傳說、古代神話寓言為代表的古典文學系列;以三山五岳、佛道名山、名瀑名湖、連體山水為代表的山水風光系列;以敦煌壁畫、名家書畫、國寶珍藏、中國書法、民間年畫為代表的書畫藝術系列;以梅蘭桂鵑、各種珍稀動植物為代表的花鳥動物系列不就正是那些廣義上的專題集郵者們所孜孜以求的精品資源嗎?
大眾集郵者(或者稱之為郵品的潛在消費者)、傳統集郵者、廣義的專題集郵者,就是那部份始終與郵市投資者共同分享并共同競爭上述優質資源的龐大群體。這也正是集郵者群體與郵市投資者群體經常是難以完全區分的原因所在。一個成功的集郵者極有可能就是一個成功的郵市投資者,一個成功的郵市投資者也極有可能就是一個集郵素養或者說集藏經驗頗豐的人士,他們應該都是一個健康郵市上的常青樹。他們和那些炒作邊緣郵品的炒家、二傳、投機者無關,他們才是郵市真正的頂梁柱。他們不關心這封那片,是瘋了還是騙了;他們既關注那些青春常駐的經典熱品,也關注那些生機勃勃的新生事物;他們不為了那些和“集藏”二字無關的概念心動,他們卻會為了那些在不經意中消耗殆盡的編年票張搖旗吶喊。他們在踐行“一手抓群眾基礎,一手抓價值基礎”的“兩手抓”方針,也在真真切切地享用著“兩手抓”帶來的豐碩果實。
捂籌也罷,換籌也罷,資源最優化組合的努力方向始終是規避風險和收益最大化之間的合理整合。捂籌也罷,換籌也罷,沒有群眾基礎和價值基礎的東西始終不會給您帶來資源的最優化組合。可以預見,在負利率時代的中國大地,“兩手抓”方針必將為中國郵市的長期走牛和健康發展指明方向,必將為中國集藏事業譜寫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