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月,最大亮點是沉寂多天的小型張板塊又一次發生異動,其中《步輦圖》最高上沖到20.50元,《聊齋(3)》也越過20元大關,《百合花》、《樂山大佛》、《壺口瀑布》等,也依序走高到17.50元、15元、12元。《大草原》、《二灘》等面值8元的低檔品種,也全部走高到5.50元以上,較之前一周的低位,上漲幅度平均在20%左右。價位走高,成交放大,持籌商家又再現惜售心態。
熱點轉移,型張異動,如果其中有什么特別秘密,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行情發展的必然。三月上旬小型張板塊曾“細風妝面酒痕銷”,縮量概念的領軍品種《聊齋(3)》(820萬)最高上行至18.50元。一度被稱之為“垃圾”、面值8元的低檔型張,也紛紛站到5.20元上方。但到三月下旬,隨2003小版強勢上攻,小型張板塊反而成交萎縮,甚至出現大面積跳水的悲壯局面。小型張是郵市主打品種,居然逆勢向下調整,不少參與者顧慮重重,擔心市場會因此而變盤。擔心自然有理,但忽略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盡管目前市場十分活躍,但參與其中的規模資金仍然相當有限。要單獨拉2003小版走出浩瀚氣勢,就必須放棄對其他品種的控盤。型張板塊雖有上漲空間,但幅度必定有限,資金面臨利益輕重選擇,型張板塊必然成為放棄的首選。同理,當2003小版上行到一定高度,回過頭再看型張板塊,一高一低,中間的差距又拉大了。市場趨利,資金趨利,熱點從2003小版向型張板塊轉移,在情在理。板塊輪動,熱點互現,這也是郵市強勢的典型表現。
其二,市場傳聞的推動。任何投資投機市場,沒有傳聞,就沒有活力。1991年行情上下跌宕,1997年郵市風云翻卷,與漫天飛舞的市場傳聞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而近期傳聞最鼓舞人心的,有“1992至1999年郵資票品入冊封庫,6月1日起替代普票進入郵政窗口”,有“下半年中國集郵總公司將恢復傳統的郵票調價制度”,有“新發行的小型張全部拆封銷售,封條上繳”等。包括已經兌現的“包裹可以貼用郵票”(盡管執行該通知的只有成都、北京、合肥等少數都會城市,但必定是良好的開端),總體目標,就是加大郵票消耗力度,抬高“集郵”郵票的價值,改變國家名片長期打折的局面。前期垃圾型張形象雖有一定改變,但必定還深深在面值以下。如此窘迫局面,不上反下,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因而此次小型張的絕地反攻,也是順應形勢變化而變化,有其市場基礎。
其三,為《孔雀》“競艷”開道。《孔雀》小型張是郵票政策貼近市場的第一款小型張,也是編年郵票中第一款面值向下變臉的小型張。更大程度上,它是郵票發行政策標志性品種,具有風向標作用。《孔雀》發行量930萬,面值6元,對于郵市,這絕對是支持行情繼續向好的黃金數字。《孔雀》小型張6元面值,較之前期小型張的8元,下降了2元,降幅達到了25%。按930萬發行量計,僅這一個品種,發行方減少的營業收入就高達1860萬元。以1860萬元打造出的《孔雀》小型張形象,市場沒有理由對它說個“不”字。2004是小型張衰敗與新生的抉擇點。能否成功,關鍵看集郵者對決策層新政策認不認可,具體地說,就是對《孔雀》小型張認不認可。《孔雀》小型張期貨價開盤定位在15元左右,與《百合花》市價相同,由于面值下降了2元,因此實際漲幅高達250%,基本是近年來漲幅最高的小型張。但從另一方面反饋的信息看,市場參與各方并不滿足,近兩天小型張扳塊的異動,也是為《孔雀》小型張走高拉開一個更開闊的空間。
小型張曾經是郵市呼風喚雨的領軍品種,早期高檔的《齊白石》、《荷花》、《從小愛科學》等,至今仍具王者風范。小型張也是集郵大眾參與性最廣的品種,這面大旗如能重舉,就會呼喚到更多市場人氣,從而維持行情繼續向縱深發展。
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張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