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深滬兩市股指狂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黑色星期一”,其“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增發新股。在股市資金相對短缺的氣候條件下,大肆增發新股和國有股減持引發暴跌勢成必然。增發,說白了就是圈錢,抽股民的血。不論增發有多么充足的理由,只要股民不買賬,股市不“感冒”,就沒有好結果。
增發新股對股民和股市為說,實在不是件好事。同樣,“增發”新郵對郵人來說同樣也是一種超重負擔。近期郵資票品的增發勢頭也很猛,縮量郵品一個接一個;熱點品種輪番上陣;昔通郵資明信片鋪天蓋地:小版張滿天飛;小型張、小全張、各種連張、郵資信卡、三角票、異形票都不甘落后,近年所發行的郵資票品總售價連創新高。管理層增發很積極,圈錢意圖很明顯。應了郵人那句話,墻內損失墻外補,發行量雖然減了,可增發新郵品又把“損失”找補回來了。多發行幾套,面值和售價定得高高的,再弄得緊張點,適時賣個市場價,小日子就挺好過,管理層的這種想法明日張膽,昭然若揭。
不能說發行這些少、巧、熱點郵品對郵人、對郵市一點好處沒有;也不能說管理層這樣做完全是出于部門自身利益。迎合某些郵人的口味,調劑郵人的胃口,引爆郵市熱點,促進郵市局部繁榮,它功不可沒。近期郵市就靠這些熱點品種來維持,也多虧有它們支撐門面,假如沒有這些新奇特郵品,郵市的吸引力恐怕要大打折扣。應該說發行這些熱點郵品其出發點和本意是積極的。不過,市場反應卻虎頭蛇尾,沒有那么興奮,沒能持續有效配合,今春熱乎了一陣子,靈光一閃,行情就煙消云散了。很顯然,刺激作用是短暫的,“短腿”多了就不稀奇了,每套都來個小版就很俗了,再好的品種系列也架不住頻繁“狂轟濫炸”。還是那個道理,啥東西多了就“爛”,就不值錢。一年發行一兩個“短腿”,郵人會盼星星、盼月亮,特感興趣。假如不多時就冒出一個“短腿”,還有啥吸引力?事到如今,“節制”很重要,郵品發行一定要注意郵人的情緒和郵市的反應,要注意一個“度”字,不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要知道,郵市有限的資金照顧不了如此多的熱點和“短腿”,如此頻繁增發,也很容易分散投資者的“火力”和攻擊力。
增發新郵增加了對郵市的資金壓力和對投資者的心理壓力,是名副其實的利空。不僅調動不了投資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郵人的反感,還是適可而止為好。
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胡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