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經過一輪大調整,制造出又一次機會。這個機會,當然要落在個品上和板塊上體現,這些個品和板塊,也決不會敲鑼打鼓而來,但也藏不住,掖不住。JF郵資封,已經全部回歸面值,有的已經超出面值,與最低時的2002年的價比,有的累積漲幅達300%左右了。
97年行情,最耀眼的板塊,小本票是其一,“文”票與編號票也是97行情的大明星,它們在郵市都有過較長時間的徘徊,積聚能量釀出風骨,從中場走向前臺,JF郵資封,其經歷有相似性。實踐證明,投資郵資票品者,并不缺乏認識潛力品的素質,選擇精品的眼光。遺憾的是,許多人并末利用好這些素質能力結出碩果,即在每一輪大行情中,雖然勤勤懇懇,熱熱鬧鬧,到頭來連平均利都未做起。究其因,有素質有能力是一個方面,能不能加以自信,發揮出來是另一方面。郵市贏家的經驗都有獨特外,別人做不到的自己做到了。輸家教訓的雷同性,就是該做到的做不到。每一個品種,都是投資者借以賺錢的過客不假,但在自己手上停留時間長短,決定投資收益高低。
JF郵資封的發行時間,發行量,題材,曾經的市場變化,消耗的懸念,消耗的朦朧、投資者與集郵者對之審美取向諸因,都對JF郵資封構成可借助的開闊性。不是不漲,待機而已。也許,看到這里,有人會說,所列出的這些,不僅郵資封獨具,許多品種都具備,拿來說郵資封,不是太牽強,強詞奪理嗎?這個提醒,好!
郵資封含金量高,在于郵資封的獨特性,郵資封的獨特性,又在于它的實用性。人們熱愛它時,它得不到消耗,只有在人們嫌棄它時,它的實用性方能獲得實現。何況,并不是人們嫌棄它,而是市場無情性的一面,促成了郵資封的消耗,這是投資者主導不了的。人們寫信,必須用郵票和信封,郵資封把二者合二為一,郵市低迷時,郵資封的市場價,與郵票的市場價折扣基本持平,買郵資封等于送信封,消耗不小。2003年下半年,20分面值郵資圖的郵資封,最近的也是1996年9月,郵局售價40分一枚,500枚一箱的市場價才80元,是郵局售價200元的4折。另外,2003年那次爭議大的銷毀,事前說銷毀郵票,到頭來說銷毀郵品,郵資封也在其列。再看郵資封的發行量,從JF1號到JF72號,20萬到100萬,就占4成以上。而郵資封的題材,是郵票題材的補充和豐富,更加靈活,而它們的市價,幾乎都處在原生狀態。
至于郵資封獨特性的另一面,還在于它的信息含量,是小本票外最豐富的板塊。至于一些人說的郵資封體積大問題,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這一點已經在“一談郵資封”中談過,就不再在贅述。
就正常的集藏而言,越有研究價值的品種,增值越有希望,就越有保障。研究信息,是賴以揭示價值的底蘊。細微的差別,也是價值生成的基礎。郵資封雖然在郵市上并未暴漲過,但在91年97年行情中,也有許多人在郵資封上嘗過甜頭,賺過大錢,這只是在市場行情中隨勢而起,沒有“刻意”打造的一種價值體現,要是有人“刻意”而為,又會怎樣呢?
郵資封發行時間,前后20多年了。不要說潛在的價值未揭示出來,就是表面的價值也還未表現出來。50多套60余枚的價格都還在面值上方一點。我這樣說,并不是說凡價低就是不合理,有價值;我只是想問,20多年能不能認清有價值的品種。郵資封的題材,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都寫在了它們的姓名上,郵資封的質量,通過畫面,是可以認識的,雖然有見仁見智的差異,但就大處著眼,差不到十萬八千里。此中存在的問題是,被人主觀冷落的東西,要多少時間才能矯正過來,還其本來面目。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 作者:陳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