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低迷已近7年,在此期間雖也出現過幾波行情,但都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無一延續。近來發行當局對新郵的發行方式作了某些調整,部分版張類新郵價格應聲上漲,筆者卻認為這仍然是一波借題發揮的“炒”作行情,郵市暫無實質性的變化,靠這類短期化行為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郵市根本問題。
一、集郵者對新郵的需求呈下降趨勢。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集郵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上千萬集郵者因不滿郵市現狀而告別郵壇以外,尚存的集郵隊伍在郵品的選擇上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已對新郵失去了興趣,轉向收藏早中期的郵品,重點又放在實寄品上。集郵者并未因此次行情的出現而重新點燃集藏新郵的欲望。再是還有一個積沉長達14年之久的龐大套牢盤至今尚未解套。須知任何一個市場的發展都要靠有效需求去推動,現時的郵市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盡管這些年來在新郵發行上花樣頻出,發行量也確實減了不少,但吸引力有限,并未激起集郵大眾的購郵熱情。靠郵商的有限資金,只能是出一套,“炒”一套,丟一套,形成不了氣候。
二、發行者的調控能力已今非昔比。
在集郵活動恢復后的十多年間,集郵者所需的郵品大部分掌控在各級集郵公司手中,形成奇貨獨居的態勢,郵品的價格也是由集郵公司制訂。那時集郵者購郵的欲望又十分強烈,市場成交價往往還要高出集郵公司的定價。但是,自從1997年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集郵者所需的郵品絕大部分已分散于民間,集郵公司所能掌控的郵品只剩下一些現“炒”現賣的郵品,就連這部分郵品的價格也得由市場說了算。加上集郵公司的形象欠佳,金字招牌黯然失色,大量事實表明它早已失去了駕馭全局、凝聚人氣的能力。現在全靠打新郵這一張牌,打來打去總是打不贏,當在情理之中。
應當相信集郵大眾經過20多年的集郵歷程,對什么郵品具有收藏價值,什么郵品具有投資價值,已有相當的辨別能力,對郵市的起伏,也能理性看待。
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張吉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