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邊緣郵品的炒作(劉楚) |
發(fā)布日期:2004-3-7 11:3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對于“猴”片,筆者談了點個人的看法,有朋友不以為然。觀點分歧很正常,但“猴”片的邊緣屬性,是它從娘胎里帶出來的,沒什么可爭議的。對于邊緣郵品的炒作,幾年前筆者寫了篇東西,現(xiàn)在重新貼出來,也許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文章主要談的是紀念封,如果說“猴”片與紀念封有什么區(qū)別的話,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它的發(fā)行量要遠遠大于各種紀念封。
《話說炒封》
說起北京宜美嘉月壇郵市的特色來,有人會羨慕它的大而全,有人會慨嘆這里面全國郵商精英薈萃,還有人會夸耀它在全國郵市中無可爭議的龍頭地位。對于熱衷于短促突擊的市場炒手而言,這個市場吸引他們樂此不疲的最大魅力恐怕在于“炒封”。炒封堪稱京城郵市的一大特色,這在全國獨樹一幟,別無分店。炒手們呼嘯哨聚的十字路口“炒作區(qū)”,儼然成為京城郵市中的一大景觀,這里是各路投機客、冒險家們的尋夢園,在他們眼中,這里就是當年的上海灘,這里就是紐約的華爾街,在這個鮮活的舞臺上,“瘋子”炒封,“騙子”玩片,喜劇多是以悲劇收場,悲劇偶爾也能化作喜劇。
炒封的起源
京城郵市究竟何時興起炒封,筆者無從查考,這是因為當年官方傳媒對之不屑一顧,外地郵人更是隔岸觀火,民間小報偶爾提及,也僅當做花邊新聞。炒手炒封如同黑瞎子掰棒子,炒一個丟一個,沒人把它們放在心上。當年炒封的基干隊員或者早被掃地出門,另謀他路;或者鯉魚跳龍門,成為坐商大戶。炒封大概起于’91郵潮過后。炒手們之所以相中封,可能是因為郵票太小,郵冊太重,只有各種封,舉過頭頂,叫賣起來又醒目、又輕便。更重要的是各種紀念封發(fā)行量較少,題材時髦,京城郵市又背靠集郵總公司,便于壟斷貨源,這也是炒封僅局限于皇城根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的炒封,如總公司發(fā)行的拜年封、特種封,北京分公司的迎春封等,大多是小打小鬧,影響不大。
炒封真正炒成規(guī)模、炒出轟動效應的,首推1996年9月底的“火封”。炒家楞是將一枚形跡可疑、差錯百出的紀念封,從27元開炒,最高炒至5000元以上,曾經一天之間,將其從200元哄抬至近千元,郵市里數(shù)百人同時高舉“火封”的“經典”場面,曾使筆者感慨萬千,仿佛回到了當年紅衛(wèi)兵晉見心中“紅太陽”的“火紅”年代。“火封”的炒作對郵市的影響不管是積極也罷,消極也罷,確是深遠的,去年年初的“歐元封”,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天波封”,都可以從中看到“火封”的影子。不管它是珍郵也好,垃圾也好,你研究中國郵市,尤其是研究月壇郵市,就不可能回避“火封”現(xiàn)象。
對耶?錯耶?
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和理解京城郵市的炒封現(xiàn)象呢?直到目前為止,主流輿論眾口一詞:謬!的確,一旦炒封失去理性,像去年3、4月份那樣,炒家們逮什么炒什么,“揀到籃子里就是菜”,炒作走火入魔,沖擊正規(guī)品種,擾亂市場秩序,輿論打壓無疑是正確的。
但炒封現(xiàn)象長期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對于炒手而言,他們并不在乎炒封是對是錯,擊鼓傳花也好,火中取栗也罷,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從中漁利,賺錢才是硬道理。去年一整年,京城郵市能夠提供短線獲利機會的,主要體現(xiàn)在各種封的炒作中,成敗的關鍵是看你機會如何把握、風險如何控制。事實上并沒有什么法規(guī)禁止炒封,郵市管理層也只是依法禁止炒作發(fā)行期內的郵品。看看股市,ST股票和沈陽廣東小盤基金的炒作說不上是價值發(fā)現(xiàn),但也沒見中國證監(jiān)會出面干預。研究炒封現(xiàn)象是郵評人應當正視的一個課題。
輸耶?贏耶?
炒封的實質是一種變相的賭博,與跑馬、摸彩類似,輸家肯定比贏家多。就是各種金融投機市場上,贏家也是永遠屬于少數(shù)在信息、實力、膽識以及運氣上占先的人士。游戲能夠維系下去,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屬于那少數(shù)幸運者。賺大錢的總是躲在一旁偷著樂,賠光本錢的打斷胳膊往袖子里窩;賺小錢的四處張揚,賠小錢的哭爹罵娘。這就是炒手們的眾生相。有兩種人包賺不賠:各種紀念封的發(fā)行者和掮客;有兩種人包賠不賺:自命不凡者和貪得無厭者。在各種炒局中只有一種人得以長期生存:不是多頭,不是空頭,而是滑頭。
炒封的特點
1、發(fā)行量要少
分析一年多各種炒局,成功炒高過的封的發(fā)行量通常在5萬枚以下,炒作力度與發(fā)行量成反比,但也不能太少,如果5000枚以下就難以成局了。當然,如果題材和設計極佳,量也可以放寬,如加字郵資郵簡,但力度就要遜色許多了,加字郵簡始終沒能沖過80元,“12號郵簡”的冒出固然有關,發(fā)行量達20萬的偏重的盤子才是關鍵。去年初禮儀封曾被人拿來炒作,結果被套了個結實,主要原因就在于該封100萬的發(fā)行量遠遠超出炒手承受能力,盡管當時輿論看好的占壓倒優(yōu)勢,但最終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
2、題材是個寶
炒手們熱衷的題材可以歸結為新(如“歐元封”)、奇(如紅封)、特(如回歸題材封)、錯(如“天波封”)。尤其是對于錯,炒家更是趨之若鶩,挖空心思制造轟動效應。年初走勢特立獨行的“強莊股”——香港天波集郵有限公司發(fā)行的“回歸紀念碑封”,居然有極少量的流水號重號現(xiàn)象,經權威機構鑒定是同一版式,這就意味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一卵雙胞胎,作為趣味郵品確有其集藏和研究的價值,因此炒家竟開出了3000元的收購價,可憐當時炒封已經退潮,最終炒家集團落得自拉自唱,無人喝彩。
3、散場必須跑
封的底部區(qū)域除了莊家明白,局外人是無法把握的。但其高點總能露出蛛絲馬跡,其中有規(guī)律可循。最直觀的就是炒作區(qū)人聲鼎沸,不懂郵市的人也想來分一杯羹,輿論開足馬力大肆宣傳,一些非收藏類專刊也來湊熱鬧,那就是炒作至少進入黃燈區(qū)了。從輿論宣傳中,往往能看出炒家的實力和心態(tài),“咬人的狗不叫”,還沒動手就漫天宣揚的,多是實力不濟、心虛膽小的游擊隊。一旦炒封的游戲散場,那你無論如何也得撒丫子,因為一旦被這些東西套住,恐怕今生今世是不會有人來解救你的,你只有留做自己教育自己了。因為這些封大多缺乏郵味,無參展價值,集郵者不認,新的實力炒家只會對沒被炒過的新玩藝兒感興趣,那些上面層層疊疊密布套牢盤的陳芝麻爛谷子,是不會有人問津的。去年曾被炒上500元的“歐元封”,現(xiàn)在躺在京城郵市里20元一枚也無人理睬,曾幾何時炙手可熱的“建交封”們現(xiàn)在被論堆賣,可惜它們不像大白菜那樣還有使用價值。
作者:劉楚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3-7 11:36:22編輯過][/color][/alig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