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郵市 廣大郵人何時為你叫好 |
發布日期:2004-3-4 7:4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京城郵市 廣大郵人何時為你叫好
作者:姜暉
本報記者 姜 暉
(收藏拍賣導報2月26日報道)幾年來的京城郵市四分五裂、糾紛頻繁,傷透了廣大郵人的心,他們期盼出現一個穩定的市場、一個郵人自己的家。
幾天前,北京萬家馬甸郵市發生一起流血事件,再一次撕開京城幾家郵市矛盾日益激化所形成的一道道瘡疤。不少人認為:京城郵市之所以走到今天,完全是因為它已經淪為一些投資機構短線搏殺的賺錢機器。他們期待京城能建立一個穩定、健康的郵市。
兩家郵市因利而爭
2月16日上午,北京萬家馬甸郵幣卡市場內郵商與市場保安之間的沖突,隨著第二天京城各大媒體的報道,很快傳遍了京城郵市。
《京華時報》報道:2月16日上午近9時,被打者馬甸郵市的郵商準備將自家攤位的柜臺搬出,退出這家郵市,但遭到三四十名保安的制止。雙方由此發生爭執,后來爭執升級為拳打腳踢,3名商戶受傷。事情的起因是他們想撤出馬甸郵市,經協商,郵市同意讓想撤攤的商戶于13日、14日、15日這3天撤離。但3天時間不夠,不想當商戶于16日繼續撤攤時,發生了這血腥的一幕。
在馬甸郵市經營的兩位郵商透露說:“撤攤只是表面現象,主要原因是剛成立的另一家郵市想要湊人氣,所以想方設法從馬甸這邊拉人過去,馬甸當然不干了。那邊是不僅自己搬還勸別人搬,這邊就下令過期不準搬,這樣才打起架來。”
郵商蘭先生說:“那邊想拉人,而這邊想留人,在馬甸郵市經營的郵商們又被夾在了兩個郵市的糾紛當中。有些郵商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索性兩邊都不干了,干脆搬走了。”
京城郵市地震不斷
自從1997年以后,京城的郵市只過了一年多的安生日子。此后就被各種傳聞、糾紛、官司以及分分合合困擾著,麻煩不斷。
1997年6月,北京郵市從月壇公園搬遷到馬甸,由北京福尼特工貿集團接管,更名為“福尼特月壇郵市”。一年多后,由于福尼特的“老板”卷錢出走,馬甸郵市的房東北京廣播器材廠接手郵市,并更名為“福麗特”。很快,又于1999年9月,北京宜美嘉商貿中心將馬甸郵市接至手中,改為“宜美嘉”郵市。
至2001年,宜美嘉商貿公司以郵市發展為名,將郵市由馬甸搬遷至大鐘寺,更名為大鐘寺宜美嘉郵市。這是京城郵市的第二次大搬遷,由此引發的沖突也給京城郵市帶來致命一擊。
2001年10月末,宜美嘉管理方確認搬遷消息后,按當時媒體的報道:“郵市似乎變成了火山口”。由于馬甸郵市管理方提前毀約,并拒絕退還部分不想搬遷的郵商的押金及部分其他費用,不少郵商認為自己受到欺騙。先是300名郵商聯合在市場內“聲討”管理方,繼而又有30余名郵商因宜美嘉提前毀約而將其告至法院,接著部分郵商還抱成團,拒絕在限期內搬家。
這是京城郵市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郵商與郵市管理方的沖突,以至驚動了政府有關部門出面解決。
馬甸郵市這邊還在打著官司,新開業的大鐘寺郵市在經營一年后糾紛再起。
從大鐘寺郵市開業的那一天起,它就被巨大的債務糾紛困擾著。與其發生糾紛的是大鐘寺郵市的“房東”——原北京第二食品廠。在大鐘寺郵市經營不到1 年的時間里,郵市的大門前告示欄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北京第二食品廠張貼的告示,他們多次要求郵市商戶搬出,并多次宣稱將對郵市斷電。
第二食品廠不把宜美嘉轟走誓不罷休,而宜美嘉則多次強調“堅決不搬”。在宜美嘉與第二食品廠沖突最激烈的時候,據一位郵商回憶說:“市場管理方當時有人對我們說:你們都給我堵郵市大門去,都到三環路上鬧去,誰去我給誰免兩個月的租金。”
2002年11月23日的《北京娛樂信報》也曾報道了這種場面:“全國最大的郵幣卡市場之一——大鐘寺宜美嘉郵市昨天關門……記者趕到宜美嘉郵市時,發現郵幣卡市場大門口圍了1500多人,將大鐘寺附近的三環路北側輔路堵塞,一直堵到馬甸橋,造成該處交通擁堵近1個多小時。”
郵商們大多弄不清債務糾紛中的是是非非,一次又一次郵市動蕩,一次又一次的言而無信,讓他們感到了切膚之痛。但是郵市的惡性競爭并沒有止步,反而愈演愈烈。
今年2月17日,《京華時報》刊出題為《萬家馬甸郵市瀕臨停業》的報道。報道中有人稱:“這里(指萬家馬甸郵市)是北京最大的郵幣卡市場,那些搬走的人都希望這里倒閉,不然新開的西客站郵市發展不起來!市場保安把守大門是對的,只有這樣,那些不愿搬又被強迫搬家的郵商就可以有借口躲過威逼,起碼他們敢營業。”
“馬連道”夢想的破滅
2001年末,就在北京的主要郵市宣布將從馬甸遷移到大鐘寺的時候,從馬甸郵市分離出的一些郵商,在北京南城重又開辟了一家新郵市——馬連道郵幣卡市場。
有郵商說:“馬連道想借京城郵市因搬遷而亂作一團之時搶占商機,在南城建立一個大郵市,甚至想取大鐘寺郵市而代之,做京城的郵市老大。這真有點兒乘人之危。”
馬連道郵市在開辦之初確實是雄心勃勃地在京城造了許多輿論。甚至于開出了班車到大鐘寺免費接運郵商和顧客以提升自己的人氣。
據《北京晚報》當時報道:“一輛輛掛有開往馬連道郵市免費班車紅色條幅的公共汽車停在大鐘寺郵市大門前,車上的人吆喝著:快上車,開往馬連道的!從大鐘寺郵市走出不少商戶和顧客,大家蜂擁擠上車后互相打著招呼……大鐘寺與馬連道這兩大京城郵市的競爭也逐漸升溫,演化到了白熱化階段。幾天來,新開張的馬連道郵市每天開出40多趟免費班車,來往于馬連道和大鐘寺之間接送商戶和顧客前往新郵市。”
馬連道郵市在與大鐘寺郵市的明爭暗斗中維持了1年多,到2003年12月,郵市管理方忽然又貼出告示:要求市場里的郵商們于本月20日全部搬出。
據馬連道郵市的郵商們說:“郵市不景氣,郵市老板和福建茶商建起的茶城又面臨拆遷,所以干脆就拆了郵市改做茶城。”
果然,記者在馬連道搬遷告示貼出不久,即看到原來的郵市大門口已經換成了“京閩茶城”的招牌。馬連道郵市想做京城郵市老大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從馬甸到大鐘寺,再從大鐘寺回到馬甸,中間加入一個馬連道,三個郵市你爭我奪,各顯身手,把原本統一的京城郵市撕扯得體無完膚。而且每一次搬家,都猶如抽去了原本羸弱的郵市的血液,使原本低迷的郵市更加混亂不堪。
2003年初,大鐘寺郵市關閉后,再次分化為北派和西派。北派仍舊回到原馬甸郵市,在原馬甸郵市原址上興起的萬家小商品批發城又回頭做起了經營郵幣卡市場的生意,這次市場名稱改為“萬家馬甸郵幣卡市場”。從大鐘寺郵市新分化出的一部分人則和馬連道的部分郵商組成了“西派”,此時也正忙著在北京西客站建立一個新的郵幣卡市場。
但是大鐘寺郵市并沒有真的銷聲匿跡。經過一番裝修改造和招商,一家名為收藏品市場在原址開業。
難道都是圈錢游戲
在歷年來京城郵市的分分合合中,市場里的郵商們總結出了京城郵市三部曲。馬甸的一位郵商陳先生說:“拉人、圈錢、搬家,從郵市搬遷至馬甸后,你看京城這些屢屢搬遷的郵市都是這個樣兒。”
郵人們對上述三部曲作了如下的描述:
拉人 俗話說:做買賣先賠后賺。在西客站郵幣卡市場有這樣到一張告示:雖然已過試營業免收租金的優惠期,但廣大商戶從2月1日起還將享有月租金半價的優惠。
郵商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樣的優惠在每一個郵市剛開張時都有過。不僅僅是租金優惠,新開的郵市還都許諾:我們的郵市一定能開長久,請郵商們放心。我在馬連道郵市經營時,那里的一些郵商都和郵市管理者簽了10年的合同。在這之前,我在馬甸郵市經營時,也和市場管理者簽了8年的合同。結果都是不到二三年就又得搬家。”
郵市經營最重人氣。郵商們期待的是租金合理且經營場所穩定長久,雖然一次次地搬家,但他們仍然夢想著新的郵市能像當年的月壇郵市一樣。每一個新開辦的郵市,也都是利用郵商的這種心理想盡辦法地往里拉人。
圈錢 “馬連道剛開業時,很多人看好這里,這個市場在開辦之初也的確有機會能吸引來更多的郵商。”一直在馬連道經營的郵商這樣說。
2002年馬連道郵市開業時,也曾開出不少誘人的條件吸引郵商。“但不久,郵市就有管理者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力‘圈地圈錢’。他們有人手中握著十幾個商棚,對外則稱市場里沒有商棚出租了,你到個人手里買吧。隨即他們將手里的商棚高價賣出去。于是,在郵市里不僅有人炒郵票,還有人炒商棚。”另一位在馬連道經營的郵商說。
據一些郵商反映:在馬甸郵市里,位置好一點的商棚也不過千元租金,但幾經轉手竟被炒到七八萬甚至十幾萬。
2001年11月,馬甸郵市即將搬至大鐘寺時,京城一家媒體報道:“8053號商棚的曹先生可能是最虧的商戶,10月初,他剛花了8萬元從商棚炒家手中花高價租下一間商棚。簽合同前他多次到市場管理辦公室詢問市場到底搬不搬,得到的答復是絕對不會搬。可他才簽下合同,經營不到20天,一分錢還沒掙到手,宜美嘉一紙搬遷通告就讓他的8萬元打了水漂。”
不僅如此,這家媒體還披露:“2001年年初時,宜美嘉擴大營業面積,開辟新柜臺,并對一些柜臺的使用權進行拍賣,每個柜臺賣到10萬至15萬元。當時管理方也是承諾將保持市場穩定。待到10月底搬遷時,他又通告郵商:盡快辦理搬遷手續,重新繳納攤位費。”
搬家 從馬甸到大鐘寺、再到馬連道、再到愛家,郵商王先生從月壇郵市之后,在6年時間里已經搬了6次。有的郵商們甚至說:這幾年從郵市里賺的錢差不多都搭進去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郵商王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月壇郵市到馬甸福尼特郵市經營不到一年,福尼特的老板卷錢跑了,開業時預交的4000元商棚押金和5000元電話押金全虧在里面。后來1998年宜美嘉接管福尼特郵市后,又重新交了近萬元的押金。經營不到兩年,又從馬甸搬到大鐘寺。我早就知道宜美嘉與第二食品廠的債務糾紛,那里恐怕也不會干長,所以我執意沒搬到大鐘寺,而是和另一些郵商去了馬連道。宜美嘉又以我們毀約為由扣下了押金。(我們簽了8年的合同,他們提出搬家,明明是他們違約在先)。此后,馬連道郵市關閉時又強令郵商們搬到西客站,我沒有去,又被他們扣去近萬元的押金。前前后后賠了3萬多元不說,每一次搬家都得停業一兩個星期,有幾次搬家正趕上年底銷售旺季,每天至少要損失一二千元的收入。”
在郵市里經營的郵商們虧在搬家上的錢,少則如王先生損失三五萬,而多則如曹先生賠上8萬。
談起郵市屢次搬家,郵商孫先生氣憤地說:“有人甚至把搬家當成了從郵商身上榨油的手段。從馬甸搬到大鐘寺那會兒,有些人曾經想要每個郵商再交4萬元。只是又開了個馬連道和他們競爭,再加上郵商們也極力抵制,這4萬元才沒再提。”
期待一個收藏樂園
這幾年來,郵市的低迷已然令一些郵人憤然退出,京城郵市的變遷更使郵市動蕩不已。郵商們像候鳥一樣,在不停地遷徙中消耗著熱情和財力。京城郵市在變遷中退步不前。
郵商們搬家是為了能繼續經營。而郵市的每一次搬遷,也是為了繼續能賺到錢。只不過每一次搬家,都是一個投資方放手,將郵市換至另一個投資方手中。
一位京城頗有名氣的郵人尖銳地指出:“馬連道郵市的投資方——金朝商貿有限公司是做茶葉生意的,其他如福尼特、萬家、宜美嘉、愛家這些企業,都是搞家居建材、小商品批發的,這些老板們懂收藏嗎?能理解郵人的心情嗎?他們最關心能不能通過辦郵市賺錢,而且是要盡快賺錢,慢了都等不了。”
郵商胡先生認為:“辦郵市的人都想著怎么能從郵市里掙到錢,而不想著怎么去建設培育一個市場。這樣的人辦市場哪一個能辦得長久?”他沉思了一會兒,接著說:“當年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做郵票生意。從馬甸搬到大鐘寺的時候,幾個朋友中只有一個去了南城的報國寺文化市場,我們這兒沒完沒了地搬,有的回馬甸,有的搬到馬連道,有的索性不干了,只有報國寺的那個踏實得很。唉!”言語中透露出種種無奈。
2月21日是周六,也應該是郵市最熱鬧的時候,記者先后到幾家京城郵市看了看。
馬甸郵市里的郵商們有的忙著出貨、也有的閑著下棋或打牌,前兩天郵市里那血腥的一幕好像從未發生。在郵市大門口,聚集了三四十人圍成一個大圈兒,形勢頗像發生了糾紛,細一打聽,才知是里面有人在賣猴票,外面看熱鬧的人一層層地圍了上去。
在大鐘寺郵市原址上新建的愛家收藏品市場,經營錢幣的略顯多一些,郵商并不多,顧客中有不少附近高校的學生。郵商陳先生告訴記者:“現在集郵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多數顧客都是專為買打折票而來。我這兒主要經營一些老郵票,光顧的多是老郵迷。這幾年郵市很不穩定,他們除了來我這兒看看,還經常去報國寺,不少集郵的人都去那兒,那兒比較穩定。”
新開業的西客站郵市入口處,有幾處漏雨的地方滲出的雨水滴滴答答作響。今年的第一場雨在前一天下了一整夜,這家郵市似乎沒有經受住雨水的考驗。再往里走,郵幣經營區散落著一些郵商和幣商,大多在閑聊或是自顧自地忙著手中的事。
說到京城郵市的紛紛擾擾,郵商王先生對自己的前途已經不敢樂觀:“現在許多商人過分逐利,又不懂得辦收藏、辦市場,他們不可能培育起一個體現集郵文化的穩定的市場。”
經歷了這么多次郵市動蕩,許多郵人呼吁:京城郵市的競爭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惡性競爭該停止了。郵商們都在迫切尋找一個具有足夠經濟實力,又真正懂得郵市規律的市場,這樣的市場才能讓廣大郵商們所稱道,也才能重筑中國集郵事業的輝煌。
來源:中國商報網
閱讀:198 次
日期:2004-3-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