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票升溫=集郵文化重新崛起(張健初) |
發布日期:2004-3-3 14:3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當地黃梅戲在1926年以前,還不準在城內公開演出,但由于群眾高度歡迎,當局不得不做出讓步。從那時起,到20世紀80年代,黃梅戲便紅紅火火“瘋”遍全國。近20多年,盡管黃梅戲分管領導以及大小演員,包括劇作者,為提高黃梅戲“文化品味”做出許多努力,但結果適得其反,黃梅戲曲高和寡,不僅失去了低文化層次的農村觀眾,也失去了高文化層次的城市觀眾。
現代集郵意義主要在兩方面:一,文化價值;一,經濟價值。集郵作為愛好,文化是集郵者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的一條通道;集郵作為投資,文化是集郵者選擇方向把握機會的一種契機。集郵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相互揉合相互補充,這是現代集郵實質所在。
當集郵只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一種文化尋求方式時,集郵文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載體,如果違背這個原則,片面追求由集郵文化延伸出來的集郵經濟,那么集郵文化充其量就是一件漂亮的能迷惑人的外衣。帶有功利色彩的集郵文化是一種偽文化,而偽文化,如同黃梅戲刻意追求“文化品味”而喪其本失其根,調過頭會對集郵本身以致命打擊。郵市長達七年始終行進于持續下跌的通道,便是最好的注釋。
從這個角度,2004郵市能否真正意義上發生變化,單靠近期幾款新郵品種連續走強是遠遠不夠的。市場參與各方始終有一種擔憂,現在的郵市,是不是也像地方戲劇,已經走入一個自拉自唱自欣賞的全封閉境地?
進入甲申年,早中期郵票在郵市開始以一種活躍態勢出現,這讓許多集郵者從內心深處感到欣慰。早中期郵票是傳統集郵的基礎,是集郵大眾參與性最強的特別板塊,許多集郵者的集藏之路,就是伴隨這些郵票發行而發展的。其中一些優秀品種,如“齊白石”,如“紅樓夢”,如“西廂記”,等等,夾雜著他們的辛酸,也夾雜著他們的喜悅。前期市場向淡,早中期郵票遭到冷落,許多集郵者心灰意冷,近期早中期郵票回暖,他們的眉頭也舒展開來。早中期郵票的“起”與“落”,實際上影響著郵市發展的根本方向。
截至2月底止,早中期郵票平均上漲幅度,約在25%左右。具體分析,題材優秀的品種,上升幅度更大一些;發行量偏少的小型張,升幅明顯高于郵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為:“齊白石”,580元升至680元;“紅樓夢”410升至480元;“西廂記”215元升至280元;“兵馬俑”130元升至165元;“牡丹亭”38元升至46元;“蘭花”30元升至35元;“三國(一)”43元升至60元;“奔馬”43元升至55元;“西游記”90元升至115元;“齊白石”,90元升至110元;“京劇臉譜”76元升至90元;“荷花”88元升至95元;“桂林”75元升至90元;“留園”115元升至140元;“宮燈”43元升至55元;“廬山”43元升至55元;“拔弦樂器”43元升至55元;“西廂記”43元升至55元;“京劇旦角”43元升至55元等。上海盧工郵市的一位郵商,春節前26000元收進一封“仕女圖”小型張(100枚),折開來零賣,從280元開始,5元、5元往上升,賣到300元時,看到這個漲勢,不想出手了,回過頭一數,也只剩下30余枚了。
早中期郵票漲幅較大的品種,目前主要集中在繪畫題材、名著題材、戲劇題材、花卉題材,以及山水題材上,這也是傳統集郵不變的“老三篇”。集郵文化延伸出集郵經濟,也是經由這些品種快速體現的。近階段參與者率先對這些品種再度認可,實際上也是從集郵文化角度,對集郵經濟更深層次認識。
早中期郵票升溫是一個好的開端,也是2004郵市再度走強的一個強有力的信號。有理由相信,集郵文化將由此重新崛起,集郵經濟也會由此呈現出一個春花爛漫的新景。
作者:張健初 來源:中國集郵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