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外專家談--郵政定位是關鍵 |
發布日期:2004-3-1 19:1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
《郵政法》修改進入關鍵期
《郵政法》修改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業已到了關鍵時刻,因此更為世人矚目,本報本月專門采訪了《郵政法》修改工作組組長、北京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胡仲元、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范業強和全國郵委學術部常務副主任顧聯瑜三位專家。針對目前社會上存在的對壟斷與專營、普遍服務、設施建設應由誰買單等郵政熱點、難點問題的認識不統一,他們闡述了各自的看法,從而撥開迷霧,讓我們看到了《郵政法》修改的核心。
郵政是特殊行業
胡仲元:《郵政法》修改的重點是明確郵政普遍服務概念及補償機制、明確郵政專營、完善監管制度、明確郵政設施建設誰來買單等問題,其根本是郵政定位問題。
在英文里,communication一詞將交通、通信都涵蓋進去,其中亦有郵政。在西方國家,也將信息產業分為電子類和非電子類,電子類包括電話、電視、廣播、互聯網等,非電子類就是郵政。郵政實際上是介于交通產業與信息產業之間,把郵政簡單劃為哪一類都不合適。所以國外所有的產業包括電子類、交通類、水電氣,都可以搞市場化、商業化,惟獨郵政必須由國家來辦。屬于政策性的虧損,政府應該出臺政策來解決;屬于法律要保證的問題,國家要制定法律來解決;屬于企業行為的,要靠市場機制和加強經營來解決。郵政必須要有特殊的定位,國家對它必須采取特殊政策,郵政才能夠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確定指標不能光提GDP,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有機統一,在某種程度上社會效益應該放在第一位。
《郵政法》可以說是全民法,它涉及幾乎所有的人和部門。我們在云南調研的時候,云南省人大管郵政條例的負責人跟我們講過,我們這個省里面的條例沒有一個像郵政條例出臺這么難,協調量這么大的。它跟幾乎所有的部門都有關系,鐵路、交通、民航,稅務、財政、安全、海關……交通部門說我也是基礎設施,你也是基礎設施,憑什么我要給你免路橋收費?《郵政法》修改最大的難度,就在于實際利益之爭。所以必須首先解決認識問題。目前社會對郵政認識非常不清楚,包括很多政府部門,政府說政府都要反壟斷,郵政還壟斷,就更要反了。全社會到底對郵政怎么認識,國家到底應該把郵政作為什么事業來對待,這很關鍵。國外基本都是把郵政作為非常特殊的一個行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郵政法》。這個特殊是有道理的,在聯合國機構中,萬國郵政聯盟屬于為數不多的政府間組織之一就是證明。
郵政設施建設誰買單
胡仲元:郵政設施誰來買單的問題要解決,因為郵政承擔了普遍服務,它是替政府在“通政”、“通民”,是履行政府職能,因此政策性虧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能用企業行為來代替的。
郵政設施建設需要政府幫助,從中央開始,各級財政要拿錢來建,郵政用自己“打工”的錢來建設國家的通信網,這是不現實的,過去長期以來實際上都是國家拿錢來建設。現在出現了很不好的現象,就是城市改造的時候,把郵政網點大量拆掉然后不給予賠償,有一個大省的省會城市,國民黨時代有六十多個郵電局所,現在只剩三十幾個,其中11個還在拆遷之列。其實,不僅不能隨便拆除郵政網點,而且要根據老百姓增加的用郵要求規劃增加新的網點。因為郵政設施跟一般的工業、商業乃至服務設施不一樣,它既是郵政生產、運營必備的物質條件,同時也是老百姓必需的用郵場所,應該作為社會公用設施。比如信報箱,別看它小,它是投遞員投遞郵件和用戶接收郵件的一個交接箱。所以國家必須把它作為像水電氣設施一樣,規定蓋樓的時候統一建設,完了交給郵政部門。
郵政普遍服務
胡仲元:郵政普遍服務,現行《郵政法》沒有寫,只是實際在履行著。這次修改為什么要寫進去并作為重點呢?這是1999年萬國郵聯北京大會規定的,作為大會的決議要求各國政府把普遍服務作為自己的職責。同時,這也是我國國情的需要。現在講“三個代表”,郵政是最能體現“三個代表”的特殊公用、公益性行業。我國十幾億人口,90%以上在農村,他們的利益跟郵政分不開。信息傳播最基本、最普遍的手段仍然是郵政,電信盡管很發達,但是相當多的不發達地區,電信還進不去,邊邊角角都是郵政在做。
范業強:現在郵政改革的焦點,我覺得實際上是普遍服務,快遞這塊算不算在普遍服務之內,這是個問題。現在報紙上都說規定500克以內的郵件專營,快遞也在這個范圍內,以后沒飯吃了。但實際上即使這樣仍然存在著肥的和瘦的兩塊。普遍服務基礎,是沒錢掙的,快遞,是掙錢的。那么這兩塊的劃分對郵政本身來說,也是個問題。第一塊肯定是需要補貼的,而且越多越好,因為基層的老百姓多嘛。第二塊,也需要研究。比如說快遞,同城快遞、異地快遞、國際快遞現在市場份額各是多少、業務量是多少?郵政企業在里面占什么樣的位置、應該是一個什么份額?
胡仲元:新的《郵政法》應專門制定普遍服務的具體標準和水準,每個局所服務的人口,服務的半徑,都是國際通用的,比如說普通郵件的時限、快件的時限、質量要求、規格要求、頻率要求,都要有一個詳細可操作的標準,老百姓是要監督的。就是說既要規范社會上的違法行為,也要規范郵政,這樣才能保證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普遍服務。
顧聯瑜:歐洲一些國家,政府的郵政監管部門和郵政公司簽訂一個協議,一方面提出一些服務標準,如必須要承擔普遍服務,普遍服務的服務標準有哪幾條,如網點量、時限、服務質量等。另一方面對因此存在政策性虧損,政府給補貼,既有義務,又有權利。
壟斷與專營
胡仲元:郵政專營世界各國都在搞,盡管標準和范圍有所區別,有的是350克,有的是500克、1000克,從發展趨勢看,各國專營范圍將逐步縮小,但要完全取消還需要相當時間。專營既是經濟上的需要,即作為補償普遍服務的一個基本財政性政策;也是國家信息安全的需要,是政治上的考慮;同時還有人民通信權利的問題。所以很多人討論專營的時候,說這只是經濟上的,是郵政搶利益,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顧聯瑜:市場壟斷,那是要反的;自然壟斷,如電力、自來水和郵政壟斷屬于政府壟斷,是不能反的。政府要保障安全和人民的權利,所以要求信件由郵政專營,這并不是郵政自己要的,壟斷對郵政行業沒有什么好處。實事上,不光郵政專營,還有煙草專營,食鹽專營,鐵路專營等,所以專營這個問題應該具體分析。市場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比如說美國,也有郵政專營。為什么要保留這個專營呢?我們分析一下“9.11事件”以后的形勢,就可看懂。因為炭疽菌的出現,美國郵政投入六七個億,增加了好多設備,把所有發給國會、政府的郵件統統消毒。如果不是專營的話,誰都去送郵件,誰也控制不了,所以這是安全問題。
胡仲元:一些改革專家給自然壟斷定了幾個特點,第一,是高收費、高利潤行業。郵政現在即便說是扭虧為盈了一兩億元,但和中國移動570億元的收入相比太少了。如果按報紙上說的國家給了郵政100多億元的郵政儲蓄暗補,那郵政哪里還有什么利潤可言?一封信貼8毛錢的郵票,郵政連簡單的生產都維持不下去,哪里算得上暴利行業?第二,高分配。范老師和我們一起搞調查知道,一線郵政職工收入已經邊緣化,如北京城市投遞員一個月掙七八百塊錢,農村三四百,基層職工很苦。剛剛看到《報刊文摘》—上刊登的2個調查材料,10大暴利行業根本沒有郵政。郵政與電信分營、分家已6年多,有些人寫文章仍把郵與電放在一起反,實在冤枉。第三,霸王條款。廣大農村,誰都不去,郵政賠了錢,還頂風冒雪去服務,現在還有幾個這樣的行業?什么“郵霸”、“郵老虎”,就更不存在了。我覺得這三個特點郵政基本上不具備。
范業強:法律是協調利益和規范行為的東西,《郵政法》必然是在郵政領域內協調利益。從這個問題上看,中國的情況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截然不同,跟很多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也不一樣,中國是一個放得最開的國家,現在大部分的郵政利益,不在我國的郵政部門,而在那些外來的、合資的、民辦的各種快遞公司,這是《郵政法》必須要協調和規范的。
我們開過一個專家會,與會的都是電信改革上有所建樹的專家,他們—開始也說郵政一定要放開,應該充分競爭,當了解郵政的情況后,態度都變了。國外是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所以哪些是壟斷的,分得非常清楚。美國的《反壟斷法》是最發達的,非常清楚、細致,也沒說反郵政壟斷。從現在看,郵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不會進入自由市場這個領域,第一,因為歷史的特點,郵政跟主權是連在一塊兒的;第二,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福利問題。沒人能斷言說全世界哪個國家能夠率先把這個事全部放開。 郵政專營,也可以說是壟斷,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壟斷,是歷史形成的,是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比如說鹽、鐵專營,在西漢就有,后來鐵不專營了,鹽一直在專營,為什么?因為關系到每個人,不能亂。再說煙草,全世界都在專營,都在控制,為什么?讓它泛濫,等于是毒品泛濫了。
來源:郵政周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