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打折票淵源(馮建) |
發布日期:2004-3-1 10:4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一個行業,一個市場,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對同一問題態度迥異,是好事呢?還是不幸!被管理者認為不正常,能夠解決的問題,管理者就是解決不了,難道只是所處角度不同,所擔角色不同,造成認識差異,就沒有其他原因!就說集郵市場吧,郵資票品大幅打折,10多年了,92年至2003年發行300來套郵票,僅數套未打折。郵資票品1至9折皆有,郵人認為有辱國格國威,呼吁、吶喊解決打折票問題,卻就是解決不了,照樣打折。難道能將此歸結為是改革開放,市場環境的寬松所致嗎?
郵人喊破嘴,專業報紙,民刊熱心揭示,官刊粉飾,甚至還有集郵協會的會刊不顧事實,誤導郵人。曾經,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對郵市怪相,進行爆光,談“大玖瑰事件”等。遺憾的是,社會主流媒體,對危害大,泛濫10多年的打折票傾銷潮,未能一貫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打折票現象,已經超出了正常經濟范疇,其中的兩種情況,需要引起注意。
一種情況認為“郵票還打折呀!”對打折票很驚奇。一種情況則是習慣了郵票打折。久之,形成惰性,以為郵票打折,與社會上商家促銷掛勾,郵票打折只是郵政的促銷行為。可見一種錯誤久了,流風的危害。
郵票面值具有的法定性,是限定使用范圍的“第二貨幣”,即預付郵資憑證功能,可以通行世界各國。郵票,享有“國家的名片”榮譽,而“這個榮譽可以與一個國家的國旗、國徽有同等重要的崇高地位。”職能者治理管理不好職能份內之事,是太平盛世的……
國家審計署,每年都要對一些大的建設項目和一些國有企業、行政部門例行審計。至今未見對郵政進行審計的報道。97香港回歸,雪百年之恥,國家郵政發行的“香港回歸金泊”小型張,面值50元,加個皮、制個折,就售價120元一個,豪華型售價更高。雖然2000萬的發行量未售完,剩下的后來以加字形式再加工。但對已經溢售出的是如何入帳,面對郵政的荒唐事哪么多,掏錢購買的人們,不能不生出些疑問,打上問號。
郵票,公認的“國家的名片”。打折治不了,其負面影響,隨郵票身影所到之處擴散,比前任總理朱熔基斥責的長江大堤“豆腐渣工程”惡劣吧。但“豆腐渣工程”很快治理了,處理了,郵票打折還在那里警示世人。郵票打折時間長、面積寬、幅度大,解決不了,存不存在認識不足,揭示不深入,不到位,把它簡單等同市場行為,無疑是錯誤的。打折票的嚴重性,負面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
從經濟角度計算,打折票的經濟損失,以2003年全年發行的有數字可計算的郵資票品量,按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司司長劉建輝有保留的打折幅度,最低6.5折,最高9折,折衷7.5折計算,全年發行量合計面值為30億元,就要流失7.5億元人民幣。再把92年至2003年11年的發行量與2003年的發行量面值一刀切計算,12年中就靜態流失90億元。
90億是個什么概念呢?按北京市現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495元,一年12個月是5940元,90億元可解決150多萬人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把同樣的錢,挪到中小城市,可解決更多人的衣食住行之必須。
這也還是10多年來,因郵資票品發行量按2003年的最低發行靜態得出的國有資產流失的數字。貪污、索賄數十萬,數百萬,就夠槍斃,管理不嚴,失誤造成的損失,再多,都一拍屁股了事。所謂靜態,是指發行量以大面積大幅度打折以來,以發行量最低的年份、打折幅度提高為計算,不計算發行而未售出的部分,以及郵政形象受損、信譽掃地等。如果以動態計算92年至2003年郵票打折所流失的資金,會大大多于90億數字。
都說美國人才多,我看有夸大其詞之嫌。格林斯潘就要到80歲了,從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到聯儲主席,已經30年,還沒人接替,退不了休。這期間,從尼克松到小布什,選總統比選聯儲主席還容易——我是說,美國人才再多,沒有中國的打折票品多,一年就要生產幾十億枚,10多年生產多少?
說中國郵票生產過剩,鬼信人不信!而郵票打折事實又在那里。2003年4月15日《中國集郵報》公布國家郵政2002年業務情況:全年函件106億件,銷售的集郵郵票24.4億枚。請注意這里的“集郵郵票”定義,“發明者”對當今的集郵,積極作用遠小于消極作用。
郵票打折,也是一種經營。經營自己的策略,大有文章。如今競爭激烈,要成名,難!要在清史留名,更難!郵票不打折,它的始作俑者,會有如今這般受人矚目,被人提起嗎?
中國郵政有許多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集郵市場管理辦法》,《仿印郵票圖案管理辦法》等治不了郵票打折為什么?不是它們過了時,滯后形勢。把法規當擺設,再多法都發揮不了應有作用。搞拍腦袋工程,又不做實事,豈止是無能。請做實事,不做損人不利己也不利國之事。溫家寶總理為民工討一次工資,就解決了多年難解決的拖欠民工的工資問題。
為中國集郵事業,請職能者做實事,圍繞集郵發展的打折票問題,不僅可以而且能夠解決。存在打折票現象,就得說!對打折票問題,不是說多了,而是說得很不夠。我們要隨時說。不說,郵政以為集郵者認可打折票“合法化了”;用郵人以為是郵政的促銷手段,豈不悲哀。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 作者:馮建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3-1 10:53:21編輯過][/color][/alig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