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仁亮
王爺大于候爺,這一小學生都懂的封建等級制度,同樣適用于郵票投資領域。眾多郵資票品中,誰為王像?誰為候貌?若不具備深厚的審美功底,分析便無從下手,只有等待實踐檢驗。反之,實踐自會沿著你的分析軌跡運行。題材相同比設計,而題材與設計無太大差異,則要比面值與發行量,低者為王,高者為候。
發行于1980年的庚申年《猴》票,面值8分,發行量500萬。而于同年發行的《留園》郵票,面值86分,發行量100萬。新《猴》票的存世量最少比新《留園》票的存世量多2倍,現在的市價,《猴》票卻比留園貴10倍。當時買一套《留園》的錢,幾乎可買11枚《猴》票。二者價差1000倍左右。《猴》票面值低,易控盤。題材好,惹人愛。設計優,被人捧。
發行于1988年的《蘭花》M的發行量比同年發行的《三國》M少70萬,前者的價格始終比后者低40%以上。題材和設計再次顯靈。
發行于1990年的《夜宴圖》郵票,面值250分,發行量1700萬,市價仍在6元,超面值140%。而發行于2001年的《永樂宮》郵票,面值400分,發行量1600萬,市價仍在面值6折。《永樂宮》的邊飾盡管有過人之處,但題材與票面設計略遜一籌,只好敗走麥城。
2003年小版系列,《毛澤東》和《青銅器》的發行量雖屬中游,但二者的題材與設計是任何一種40余萬發行量的小版不可相提并論的,它們之間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彩金幣中的《貴妃》與《梁紅玉》二者的重量和發行量相似,前者的市價如終比后者高一倍有余,這又是題材在這起效果,這一效果將永遠存在下去。
從以上事例足可證明,題材為王并非虛構和模似,而是真刀實槍的家伙。
來源:中國投資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