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套版張與小型張的生死之戰(張健初) |
發布日期:2004-2-7 9:5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2004年郵票發行有兩大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是小型張的面值將在前期8元的基礎上下降2元,降幅達到25%;二是套版張品種較之2003年大幅減少。這兩種郵品形式,一個是余威不減的王牌勁旅,一個是風光正足的郵壇新秀。兩大強手2004年以低調迎合集郵大眾,實際是擺開更大架式,要在新的一年里展開你死我活的激烈大戰。
小型張能不能在郵市繼續走強,前期主要認為是“發行量”在其中起關鍵作用。但進入2000年后,發行量年復一年呈下降趨勢,到2003年,小型張的發行量已經降到了最低820萬(《聊齋志異(3)》),這個數字,基本倒退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盡管如此,集郵者依舊不買帳,2003年6枚小型(全)張,有4款深幅打折,打折面高達66.66%。為什么當年市場的寵兒小型張,會與郵票一樣淪為打折一族?其實真正對小型張市場形象構成威脅的,還是非理性的高面值設置。
1989年《馬王堆》面值首次5元安排,當時集郵大眾就非議不斷,《馬王堆》也成為當時惟一跌進面值的郵票品種,之后發行方有所收斂,到《避暑山莊》、《水滸》時,面值曾一度下調。1996年郵政通信資費調整,小型張面值及時跟上了節拍。1997年起,小型張的面值一直安排為8元(《香港回歸》與《澳門回歸》金箔張甚至高達50元),由于沒有相對應的郵政資費,郵政消耗幾盡于零,因此收藏價值大打折扣。2003年的小型(全)張,《樂山大佛》和《南水北調》不足面值8元80%,《鼓浪嶼》和《少數民族體育》更低到3.80元,小型張實際已經成為集郵大眾另眼相看的異類。
與小型張影響力日趨萎縮相比,另一種郵票形式套版張,漸成郵票市場新興一族。關于套版張的定義,應該包括以下兩個要素:一,將成套郵票集中在一個版張之上;二,整版枚數在20枚之內。套版張市場競爭強勢在兩個方面:從交易過程上,它形式設計簡單,將郵票多枚多版的繁雜變成多枚單版簡潔;從運作資金上,它面值設置合理,大大降低了收藏、投資包括炒作的經濟成本。2003年先后發行的17款套版張,有14款一直浮動在面值以上,占總數的82.35%。其中活躍品種主要為兩類,或是面值設置最低,或是發行量最小。
如何讓新舊兩款郵品形式同樣贏得集郵大眾的歡迎,從2004年紀特郵票的發行計劃看,郵票發行決策者正在進行深層次思考——
關于小型張,最可喜的變化,就是面值設置破例向下進行調整。已經公布的包括《綠孔雀》、《八仙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在內的3款小型張,面值安排都為6元,較之前期小型張8元面值,下降了2元,降幅達到了25%。按每款小型張800萬發行量計,累計收入下降4800萬元。用4800萬元來重新打造小型張的形象,決策層也實實在在是下了番大決心。
對于仍處在強勢的套版張,決策層采取的也是穩健發展戰略。2004年新郵計劃中,列入小版計劃的,只有《中國名亭》、《華南虎》、《綠絨蒿》等10種,其中《成語典故》、《司馬光砸缸》為套版張形式。這說明決策層不僅認真聽取了各方意見,而且將這種改進落實到了具體發行工作之中。
其實小型張與套版張的生死之爭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決策層能從集郵大眾的根本出發,尊重市場,培育市場,并以經營誠信推動郵市步入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集郵事業才有希望,我們的郵票市場才有前途。
來源:信息早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