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鳳遲
從2004年1月1日起,國家郵政局對郵件掛號費等進行調整,國內郵件持號費從原來的每件2元上調為3元。
現在郵政系統已不大提成本高、郵資低是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而是更多改用概念游戲了。如果說2003年8月底實行的降低國內特快專遞資費是在以降示好的話,那么這次郵件掛號費國內升,國際降的舉措,實際就是有升有降,必要調整。但2003年8月底的降低,是因為快遞本來就是肥肉,降價完全是為了與民營快遞爭奪客戶,要說對老百姓有益,那也是競爭帶來的。而本次的有升有降,升的是郵政業務的絕對大頭——國內郵件,降的卻是郵政業務的小頭——國際郵件。形式不同,說辭不同,但總體實質提價的目的與效果卻是完全一致的。
有關部門可能認為,國家郵政既是經濟組織,不能不算投入產出賬,同時也擔負著一定的社會功能,例如那些長期無人問津的邊遠郵政,郵局就不能只從利益的角度進行取舍。所以,就要通過提高郵資的方式來以肥補瘦。問題是,郵政的那些非盈利業務到底能有多瘦?服務標準與號稱的成本是否能夠相對應?整個系統的業務,肥與瘦的權重各為多少?這筆賬,誰能算得清?誰又能從第三方的立場認認真真地算過?如果是由郵政部門來說,其準確性與公正性肯定會受到懷疑。
缺乏競爭或競爭不充分的行業,不經過社會聽證,一次又一次對其服務實行漸進,滲透式提價,與多年來行政大一統的管理思路密切相關。其最終的解決之道,在于放開郵政市場。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