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張萬國
日前,2007年第一季度紀特郵票發行量公布,盡管此舉已成為了一種慣例,但透過新郵的發行量,我們還是能捕捉和感受到一些新的變化,在此不妨對其進行一番解讀。
2007年第一季度共發行紀特郵票7套,小全張1枚,小本票1本,小版張3枚(不含贈送版和兌獎小版張)。為了有一定的說服力,其新郵發行量不妨與2006年第一季度紀特郵票的發行量進行一下對比。
生肖郵票歷來是每年的熱點,其發行量一般比較大,也基本符合市場的需要,“丁亥年”為5397.58萬套,小版張為280萬版,同比分別減少了2.96%和6.60%,可謂與上年基本持平。由于2007年預訂年冊者也供應1本小本票,因而“丁亥年”小本票為609.88萬本,同比增加14.40%,成為了迄今為止已知發行量最大的小本票,其跌破售價也在情理之中。“綿竹年畫”套票966.23萬套,小全張為949.95萬枚,同比分別增加23.34%和23.88%,票張二者之比基本為1:1,現實中小全張跌破發行價也不為過。“石灣陶瓷”和“郵儲銀行”小版張的發行量都是150萬版,與2006年“民間燈彩”100萬版同比增加了50%。單枚成套郵票發行量最大的是“郵儲銀行”為1200.08萬套,最少的是“亞冬會”899.74萬套,二者相差300.34萬套,前者超過了2006年單枚成套郵票的最大發行量(“中非合作”999.87萬套),后者與2006年單枚成套最少發行量(“中盟對話”897.52萬套)基本相當,難怪“亞冬會”在郵政窗口始終沒有零售,而市價則高出面值數倍。另外,多枚套票的發行量都在960至1000萬套之間,其中“石灣陶瓷”966.86萬套,“綿竹年畫”966.23萬套,“京劇生角”995.83萬套,“李可染作品選”997.69萬套,與2006年大部分套票發行量在700至800萬套之間有較大增漲,接近1000萬套,一些大套票像“京劇生角”、“李可染作品選”在市場跌破面值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年來,我國新郵的發行量基本是前松后緊,尤其是下半年第四季度總有那么一兩套人為制造的全年“筋票”,用以抬高全年郵票的身價。不過通過對上述新郵發行量數據的分析,盡管公布的是2007年第一李度紀特新郵的發行量,不能以“季”代“年”,但透過新郵發行量發出的信號,我們還是能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發現其的軌跡,那就是在“宏觀調控,適度從緊”的大背景下,2007年新郵的發行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許窺一斑可見全豹。俗話說,發行量是全,題材是銀,時下新郵的跌跌不休是市場作出的及時準確的反應,尤其是2007年大版票冊竟然跌破發售價,更是令人噓唏不已,這也充分說明發行量這個杠桿在起著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