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怎么賺錢就怎么印郵票,一邊是看到有適合賺錢的題材就籌資炒作。中國的郵市在這樣的軌跡上瘋狂了很久,但今天,很多郵人都會感慨:郵市死了。
25年前,首枚生肖郵票“庚申猴”橫空出世。在眾多集郵者眼中,它是生肖郵票的成功策劃,也是郵票收藏走向平民大眾的切入點。
“庚申猴”自問世以來,由面值0.08元一路飆升,最高時突破2000元,漲幅2萬多倍。它創(chuàng)造了中國郵市投資的經典神話,同時也成為牽動郵市神經的一面大旗。
在這面旗幟的引領下,千軍萬馬闖進郵市淘金。這里是一個誕生了不少百萬富翁和千萬富姐的地方,也是一個讓成千上萬郵人窮盡畢生財力的地方。
1997年,一股前所未有的郵市狂潮退卻之后,“庚申猴”的價格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1992年以后發(fā)行的郵票大多都陷入了打折的悲慘境地;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郵市數(shù)量從1000多家迅速減少至北京、上海的四五家,而其他省市的郵市已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集郵會員人數(shù)更是從2000多萬人萎縮至200萬人。郵市從盛世輝煌跌入了萬丈深淵。
25年后,郵市寂寞無聲,一片蕭條。但“庚申猴”神話卻依舊在郵市續(xù)演。截至2005年3月,在大多數(shù)郵品從高峰價上縮水2/3的情況下,“庚申猴”雖有調整,但落至1280元附近就不再下行。許多集郵者認為,與郵市更注重投機炒作相比,以“庚申猴”為代表的經典老票走的是緩慢、穩(wěn)健而踏實的理性投資之路。
有人說,中國郵市從風光走向蕭條,25年的發(fā)展興衰為其畫了一個極為清晰的、命運輪回的圓圈。炒作之風使郵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而炒作的市場只有死路一條。只有擠去郵票中的炒作成分,實現(xiàn)其價值的回歸,才是郵市發(fā)展的正道。
炒作市場死了
中國郵市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在郵市開放的初期,到郵市購買郵票的大部分是收藏者。由于當時投資渠道少、文化單一,一部分想富裕起來的群眾進入了郵市,并將郵票作為一種投資品種。隨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郵市。
北京集郵者劉先生回憶說,那時候,中國還沒有股票,銀行利率又很低,所以集郵就成了當時惟一可以投資的行當,“集郵可以發(fā)財”的思想迅速在人們中間傳播。
劉先生還告訴記者,1989年以前,郵品供不應求。1985年4月《梅花》小型張發(fā)行時,郵人紛紛搶購。一米寬、幾公里的隊伍從北京和平門中國郵票總公司的營業(yè)部一直排到宣武門,約有3萬人之多。公安部門害怕出事,出動了100多名警察維持秩序。在上海、南京等地,郵票公司的門窗被擠破、柜臺被擠翻……
此后,國家郵政局逐漸加大郵票發(fā)行量,三五千萬的發(fā)行量很常見,有的甚至發(fā)行了上億枚。例如1985年發(fā)行的《熊貓》小型張1200多萬枚,對于以前僅幾十萬到上百萬發(fā)行量的小型張來說,絕對是個“天量”,而與1997年發(fā)行的5000多萬枚的《香港回歸》小型張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
與此同時,集郵者人數(shù)迅速擴容。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1980年全國集郵協(xié)會會員只有十多萬人,到了1985年已增到了500萬人,1990年時達到800萬人,1994年更猛增至1500萬人。
然而,伴隨其中的還有愈演愈烈的炒作行為,1985年、1991年和1997的三次郵市高潮便是最有力的明證。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郵票的價格。1979年發(fā)行的《荷花》小型張,面值1元,1985年時只有25元左右,1991年漲到250元左右,1997年則達到了1800元左右。
如今,許多郵人對郵市三次高潮時的場面仍記憶猶新。據(jù)他們描述,每一次狂潮,郵市爆棚,幾近瘋狂。眼前只是郵品狂炒,鈔票漫卷。大戶們?yōu)檫\送郵品,甚至動用了微型
汽車。而郵票價格卻被嚴重扭曲。其結果是少數(shù)投機者賺了錢,大多數(shù)中小戶資金被套牢。在這樣的混亂中,那些真正的集郵者遠離了市場。
有50多年郵齡的北京集郵家蘇慎余,已有十多年沒有踏進郵市的大門了。蘇先生說,郵市買不到他想要的郵票!現(xiàn)在的郵市早已成了新郵的天下,要買民國等早期郵票、實寄封卻十分困難。蘇先生將這種形態(tài)的郵市比喻成了“批發(fā)市場”,這個市場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新郵為主的“批發(fā)”交易形式,郵票也可以像賣白菜那樣百斤千斤地叫賣,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奇觀!蘇先生十分不解:郵票怎么變成批發(fā)了?集郵者買個四方連,買一個整版就綽綽有余了,整封整包的新郵賣給誰?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郵票越印越多,它們的實際價值也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國家郵政也推出了四次銷毀郵票的舉措。1996年,中國郵政第一次銷毀郵票。這種看上去頗有一些壯士斷臂意味的舉動著實讓郵市振奮不已,1997年郵市大行情便由此而生;2001年,郵政再次舉起了銷毀大旗,但銷毀數(shù)量和品種依然未公諸于世;2003年上半年,郵政第三次舞起銷毀大旗,據(jù)悉此次銷毀了總面值11.9億元的庫存郵票;2004年,面值高達30億元的庫存紀特郵票被銷毀,成為了中國郵政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銷毀舉措。
然而郵人發(fā)現(xiàn),雖然郵政推出的銷毀規(guī)模不斷加大,但每一次銷毀之后所刺激的行情波瀾卻一次弱于一次。有集郵者指出,所謂的銷毀郵票根本不是從集郵事業(yè)的角度出發(fā)而做出的決定,郵政管理部門只是在為自己修理郵市這臺破敗不堪的“提款機”而已。
“中國郵市實質上就是一個炒市,有炒作,郵市就活了;沒有了炒作,郵市就死氣沉沉。”湖北集郵者吳榮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說,與股票等其他炒作品種相比較,郵票炒作具有三個顯著特征。首先,主觀性更強,獲利大小不是以你對郵市的把握程度,你對集郵知識了解多少,甚至不以你炒郵的技巧來決定,更多的是憑關系、靠運氣;其次,資金需求量少,如2003年發(fā)行的“羊”小版,面值22.4元,發(fā)行量80萬版。除去打折消耗的約30萬版和沉淀在收藏者手中的約30萬版,那么真正在市場的流通量估計約20萬版左右,總資金量約400多萬元。按照現(xiàn)在每版21元的價格,如果莊家手中有100萬元資金,那么就能輕而易舉地操控“羊”小版的行情,假如你用這100萬炒作一周時間,然后拋貨走人,得到的可能就是幾倍的利潤。但如果你想操縱一只股票的價格,沒有幾億元資金想都不要想。第三,規(guī)范性更弱,市場上的郵票可以在短時間內十幾倍、幾十倍地上漲,漲到天上也沒人管。如果股市里哪一支股票當天上漲到10%即漲停,而誰若敢一連拉上幾天的漲停,證監(jiān)會的人說不定會出來問一問,是不是有人在坐莊。從這一點看,郵市缺乏公平的程序和完善的監(jiān)管制度,也正是這一點,使其更具誘惑力,風險也更大。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