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化的要求,增強郵品的吸引力,擴大銷售,郵政主管部門推出了一系列新材質或新形式的新品種,如絹質郵票、雙連張形式、不干膠郵票等,確實在發行后的一段時間里形成了很強的“眼球效應”,并大多成為市場熱點。不過遺憾的是,這些品種的良好表現往往很難持續較長時間,似乎被市場遺忘的速度更快一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原本應當具有一定潛力的品種難以持續“風光”呢?除了大盤整體低迷之外,是否還有值得廣大投資者深思的地方?
一、過度炒作形成惡性循環
新品種獨特的材質等特點確實對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有著一定的吸引力,也正因為如此,才往往會成為主力資金重點運作的對象,再加上這些品種幾乎很難在郵政窗口敞開供應,因此一旦面市,就已經被主力資金拉抬到相當的高度,這種炒作局面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一是郵品價格短期上漲過快,得不到充分的市場消化與沉淀;二是過高的價格限制了更多普通投資者的參與熱情與力度,從而使郵品喪失了繼續攀升的動力和更廣泛的人氣基礎;三是過度的炒作終究有結束的時候,而往往此時郵品價格大幅回落的態勢會給廣大投資者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從而影響到他們今后對此類郵品的參與積極性。
二、消耗量低限制價值提升空間
客觀地來看,新品種由于技術工藝要求相對較高,因此發行量較一般品種要少得多,按照一般規律,它們的投資價值自然就要比后者來得高。但是,大多數的新品種也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實用性比較差,“中看不中用”,比如絹質小版等,在通信領域幾乎沒有消耗,這也就意味著它們的存世量幾乎就等于是發行量。盡管發行量確實比較少,但長期沒有消耗也使得它們的投資價值無法得到更進一步地提升的。
雖然發行量少的特點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們一般都有著較高的市場價格,但消耗量低的特點卻又從根本上制約了它們進一步向上的空間,再加上在這些品種身上多見的人為炒作情況,造成面市后的價格就已經將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上升空間封死,因此,缺乏價值提升基礎的行情終究很難持續較長時間,并且隨著新品種的不斷面市,稍早一些發行的品種也就容易成為“昨日黃花”。
三、否極泰來依然有望
當然,新品種難以持久“風光”也并不一定就完全是壞事。對于新品種在材質上和形式上的亮點,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還是非常肯定的,畢竟這符合國際郵品發行的規律,只是由于價格被炒得過高,投資風險過大,才避而遠之。現在,新品種“風光”不再,特別是有部分品種經過前一階段低迷行情的“折磨”后,更是跌到了面市以來的最低點,這無疑給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提供了收藏和建倉的良好機會,成本降低,風險減小,肯定會重新吸引大家的眼球,盡管實用消耗量很小,但如果收藏和沉淀的數量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的話,那無疑也會在相當程度上為這些郵品打開價值提升空間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