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是國家(或地區)郵政主管部門發行的。在一般情況下,除國家郵政主管部門以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權發行郵票;郵票的基本功能是郵資憑證,把它貼在郵件上,起到郵資已付的證明作用。郵票同時又是國家的名片,對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起到宣傳和推廣的作用,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所以筆者認為郵票是特殊的有價證券,特殊的商品。然而在中國郵票發展史上卻有著蒙羞的一頁,這就是中國郵票在集郵市場嚴重打折出售的問題,經過10多年依然解決不了問題,這可真是曠古礫今。
什么原因造成近17年來中國發行的大部分郵票嚴重打折,且經過10多年都沒法解決呢?筆者認為有以下的原因。
其一、郵票的基本功能是郵資憑證,但是在郵政各個部門的利益斗爭面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這主要表現為某些郵政窗口對客戶在郵寄郵件時如果采取現金支付,則服務態度非常良好:但是如果是客戶自帶郵票貼用郵寄郵件就諸多刁難,說什么你這個郵票是怎來的,你的這個郵票是否假的,要送到指定的郵票鑒別地方去鑒別真偽。堂堂的國家郵政屬下的部門和窗口居然不懂得自己發行郵票的真偽,真是國際大笑話。其次就是郵政特快不能貼郵票郵寄,要用現金結算,特快專遞也是郵政業務啊,它所投遞的也是郵件,但是卻不能貼郵票投遞,這究竟是什么道理。郵票的基本功能得不到體現,那么郵票的發行跟發行花紙頭又有什么區別呢?
其二、郵票發行的內部結算制度存在嚴重的缺陷。據筆者了解到的一些情況,郵票前些年的結算價簡直低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國家局跟省公司的結算居然是按郵票面值的5%結算,這可是比印刷成本高一點的結算價格啊!據說余下來資金的是給下面的公司和部門作為工資和開銷用的。近兩年好點,是按郵票面值的80%結算,結算完以后,采取回撥下去機制,但是某些封片依然是按照面值5%左右的價格結算,這么低的結算價格,是否為某些不安分的人士留下腐敗的機會呢?
其三、郵政的強制性任務和指標,使得國家郵政下屬部門和地方公司,為了完成上頭下達指標鋌而走險,低于郵票面值大量向集郵市場拋售郵票,從而使到集郵市場的供求發生了質的改變,導致集郵市場上的郵票嚴重打折。
其四、國家郵政下屬的部門或地方公司的某些經理們,為了完成任務,保住自己的職位,采取了粉飾帳面方法。這主要表現為出售郵品時把市場緊俏的和滯銷的搭配出售,其次是把緊俏的郵品高價賣到市場,同時把滯銷的郵品大幅打折推向市場,形成了郵票打折源頭。
其五、郵政內部某些地方公司的經理們參與二級市場的郵票炒作。他們大多都與集郵市場內郵商進行勾結,聯手把某些發行期內緊俏的郵品拼命炒高,然后高位出貨,等到這個品種價格掉下來以后又補回公司的倉庫,在這種情況下,集郵市場就變相變成了他們的提款機,形成了惡性循環,郵票不打折才怪。
其六、發行渠道不暢,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發行制度,嚴重挫傷了集郵者的積極性。這主要體現在好的東西預訂不到,市場打折的郵票隨便訂。以這幾年郵票預訂為例,一般集郵者如果跟當地郵票公司沒關系,想訂一套小版張就難于登天,如果你問當地的郵政人員為什么沒有小版張訂啊,不是說上面給的指標不足,就是說早就訂完了。但是如果你到北京,上海,和廣州的集郵市場看看,就會發現整百,整包,乃至整件的小版張在交易,這些整包、整件的小版張哪里來的啊!我想聰明的人應該知道的。
其七、郵政下屬公司和部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是上有決策,下有對策。這主要體現在郵票訂大戶,賣大戶。在郵票預訂上,國家郵政局三令五申不許訂大戶,結果很多地方公司為了完成任務,就打折訂大戶,要身份證預訂,它就幫你弄來身份證,不要看它弄來百來張身份證就以為它是定給很多集郵者的,實際上它是定給一個大戶的。郵票市場整件,整包的,整箱的郵品不是地方公司賣大戶來的,又是怎樣來的呢?
其八、郵票打折,嚴重挫傷了集郵者的積極性,甚至離集郵而去。我國在1997年的時候擁有號稱2000萬的集郵大軍,但是到了現在,筆者估計連200萬都不到,為什么形成那么大的反差呢?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就是買了郵票長期不升值還要貶值、打折。說實在的筆者認為在現在的集郵者里面沒有多少人是為了興趣而收藏的,為了升值保值而收藏的居多,如果郵票長期不升值,還有貶值、打折,筆者相信集郵者只會越來越少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少,新的供需關系就會繼續惡化,新發行的郵票依舊繼續打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解決郵票打折的問題,還集郵一片藍天,己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全國的集郵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為了維護中國郵票的國際聲譽,為了維護集郵屆的一片藍天,都應該拿起法律武器,向郵政當局討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