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說了這么多年行情,就是不見行情蹤影,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形成社會的廣泛需求。市場的興旺與繁榮,只有用需求來衡量,任何市場,只要沒有大量的社會需求,就不可能形成繁榮的物流市場。
11年來的郵市低迷,其根源在國家郵政,由于郵市基本面和政策面缺乏市場賴以生存的條件,導致需求者避而遠之,市場沒有了需求主體,當然也就形不成正常的交易現象,也就沒有大家期望的行情了。
郵票是特殊的商品,郵票市場也就是一個特殊的商品交易市場了,郵市的興旺所具備的條件要比其它商品市場復雜多了,制約和影響郵市起伏的因素也相當復雜,經濟環境、政策面、周期性等等都是影響行情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郵票沒有投資價值,其理由是因為郵票不是生活資料,有沒有郵票也沒有關系,國家也不會去過多的關注郵市的興衰,因此,郵市只能是民間行為,而與社會的發展無關。對此論點,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從宏觀方面講,社會的繁榮不僅僅體現在國力、軍事、科技、教育、生活方面,物質方面的需求保證了社會機器的日常運轉,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能體現整個國家的繁榮與強大。人類的生活是多元化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的需求,也需要精神文化、音樂、戲曲、文學、收藏等等。
郵票是國家發行的有貨幣功能的郵資憑證,所以郵票是有價值的,郵票價值一是體現使用性,二是體現收藏性。郵票有史以來之所以受到愛家的關注,就是郵票自身具有的歷史文化內涵。郵票從收藏集郵過渡到有需求的投資,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國家興旺的佐證,是人民富裕的寫照。集郵收藏本身也是一種投資行為,而規模投資則是一種擴大化的市場需求。改革開放后所暴發的三次大行情,說明了郵票資本化已經在市場中體現出來,郵市適度的投機行為加劇了行情的發展,需求也更加體現了出來,求大于供決定了郵票價格的迅速拉升,從而引發了三次大行情的爆發。
前三次行情的產生既有自身規律需求,也有人為的推波作用,而國家郵政借勢不顧后果的肆意發行郵票,阻止郵票正常的消耗使用,把郵票發行納入經營業績考核范疇,本質上就人為的把郵票當作商品經營了。政策的失誤以及過度的投機炒作造成了郵市長期的低潮和需求的大幅度減少,郵市不正常的因果關系,也是造成郵市三起三落的主因。
近幾年政策面企圖拯救市場,但又不愿從根本上割舍手中的權力,盡管在發行上縮量減套,仍然沒有體現郵票的使用屬性,人為的炒作形成虛假的需求和價格,這就是郵市行情遲遲不起的癥結所在。有需求才有郵票的價值,有需求才有市場的繁榮,有需求才有正常市場經濟,有需求才有行情,遵循市場規律,一切順應經濟規律,激活需求,激活市場,才是我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