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郵市火暴行情大家一定沒有忘懷,雖然11年時間過去了,大家仍然把昔日郵市行情的繁榮掛在嘴上,暫且不去爭論當時郵市火暴是否正確,有一點必須肯定,投資和收藏郵票的愛好者還是期望郵市走向健康規范之路的。長期的市場低迷,集郵群體大幅萎縮,其真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又是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下面闡述如下:
一、郵、電分家對市場的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郵電分家,原國家郵電管理局改為國家郵政局,把電信、移動這兩塊肥肉分離了出去,而分營后的國家郵政業務量大幅縮減,為了擴展業務,國家郵政重點把精力放在了郵政儲蓄和物流兩大主體業務上,而最薄弱、最不賺錢的業務環節在普遍服務,而這塊業務每年也要靠吃國家財政補貼;由于剝離后的郵政內部結算機制的約束,造成了特快專遞業務限制貼用郵票;集郵這塊占郵政創收份額應該墊后,在票品發行管理體制上存在問題,造成紀特郵票消耗渠道不暢,這一切都是郵電分離后,郵政為自身發展而采取的措施,而沒有真正認清郵票屬性的作用及容易引發的嚴重后果,尤其是1997年那波浪潮,促使國家郵政肆虐亂發郵票,只顧圈錢,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不顧郵市死活,造成了郵市長期低迷的嚴重后果。
二、郵票“發營合一”體制弊端滋生郵票打折
中國郵票“發營合一”發行體制是造成郵票長期深幅打折的根源。所謂“發營合一”體制就是郵票發行與郵票經營合在一起的體制。1993年,原郵電部曾對郵票“發營合一”體制進行過調整,成立了郵資票品部門,卻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式的準“發營合一”體制。郵票發行是國家賦予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的職能權力,與央行發行人民幣一樣,具有嚴肅、嚴格的管理職能。而國家郵政把紀特郵票發行與銷售均交給中國集郵總公司經營,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郵政營業窗口幾乎不發售和使用紀特郵票,而將郵票作為純商品交集郵公司經營,郵票的基本屬性被嚴重扭曲,集郵公司不顧后果的胡亂發行郵票和開拓郵品,背離郵資規律,郵票沒有充分消耗,造成供求關系失衡,造成國有資產巨大流失,郵票怎么能不貶值,不長期打折呢?
三、郵票預訂政策嚴重背離市場經濟規律
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是搞活經濟,增強國力。計劃經濟的運行體制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從1986年開始,糧、油、肉、米、布以及生產資料紛紛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駛入了市場經濟快車道。然而,國家郵政并沒有適應國家整體經濟改革的步伐,由于分營后業務拓展的不足,還寄托于計劃體制的衣缽,一直推行預訂新郵政策。事實上,由于錯誤的郵票管理體制和不遵循價值規律,郵票使用屬性和郵票收藏價值都沒有真正體現,導致了郵票深幅打折和集郵隊伍的陸續離去,這一切,都是違背了郵票基本屬性所致。新郵預訂不但沒有吸引集郵隊伍,相反還呈逐年遞減趨勢,事實上也說明了新郵預訂是行不通的,客觀上背離了市場經濟規律。取消新郵預訂,郵票回歸業務窗口,順應規律,才是正道。
四、把集郵公司推向市場
集郵公司的存在,與“發營合一”和“新郵預訂”緊密聯系在一起,利在集郵公司,弊在毀了集郵。幾十年來,集郵公司壟斷經營的結果導致了今天市場疲軟的結局,事實再次證明集郵公司若是繼續走老路終將葬送中國的集郵事業。改制后的中國集郵總公司應該適應改革開放的步伐,對集郵經營部門進行股份制改造,溶入市場,專業從事郵票經營業務。把集郵公司推向市場,不僅能保證郵票發行與郵票經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開,而且有利于郵政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參與經營活動,提高郵政企業經濟效益,有助于增強郵票集藏活力,完善市場運行平臺,吸引集郵隊伍,構造經營環境,推動我國集郵事業健康發展。
五、郵市經營環境惡劣影響市場發展
近10余年中國集郵市場環境并不理想,一是郵政體制和管理上存在弊端;二是做空、期貨平臺猖獗;三是造假販假行為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手段和措施;四是網絡透明度太大,相互攻擊,相互折臺,都在以自己為軸心而喧囂,缺乏合力;五是長期炒作新郵,集郵的氣氛并不理想;六是郵票價值體現缺乏政策保障。上述六條是影響市場走向全面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它因素。
六、集郵協會名存實亡,并未發揮應有的職責作用
我國從上自下的郵協組織,在這10多年的郵市災難中,并沒有充分發揮自己應有的職責作用,試問國家郵政這么多年向會員發行的郵票,有多少郵協會員領取過?市場上堆積如‘山’的會員郵票從何而來?其中的利潤價差又落進了誰的腰包?郵票長期打折,郵市長期低迷?集郵隊伍大量流失?又采取了什么措施?郵政的不作為向國家有關部門做過強烈的反映嗎?或許沒有吧?只要郵協領導不從國家郵政局索要票源沖擊市場就是萬幸了?難道沒有類似情況嗎?
這一輪行情拖了11年之久,其核心問題就是以上原因,要想中國的集郵市場走好走遠,要期望集郵者回歸,必須從根子上找原因?從郵政體制上找原因?從市場環境上找原因?從方方面面尋求原因,真誠徹底解決存在的問題,嚴格依法辦事,市場才有出路。
近三年市場形態趨好,但集郵群體并未真正回歸,市場不形成一波真正意義上的回升,郵票價值不充分體現,郵票屬性不真正體現,不可能形成全面上漲的浪潮。
分折了近期制約市場發展的因果關系,寄希望國家郵政局采取有效措施,順應民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人為本,構建郵政與群眾共贏的社會氛圍,把握奧運契機,理性扶持市場,盡快的營造市場氣氛,利用各方宣傳機器,大力宣傳集郵投資,擴大社會影響,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在正確的政策導向下,把中國集郵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