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個問題,并非僅因春節前沒有像很多人預想的起一波像樣的行情,而失去信心,主要還是共同探討、了解今天郵市的狀況,端正投資態度,走大眾的文化集藏兼投資的持久繁榮之路。
一、肯定郵票市場是個投資市場
自07年底,國家(實際是郵政)把郵票市場列為“第二大投資市場”,開辟了國際先河。筆者認為,郵政這種全方位的把郵資票品引入投資領域,是謀求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一種嘗試。那么郵票值不值得投資?郵票市場是不是個投資市場?參與者又會得到怎樣的回報?歷史已作出部分答案。
我們都知道郵票具有它的屬性和百科全書的內在收藏價值。對郵票投資,事實上在解放前和建國初就有先知先覺者,進行了長期投資和經營。在發行老紀特、編號票至JT票期間,參與的人增加了一些。這從每個高潮一些精品貨源批量流入市場〔含國外倒流)的情況可見一斑。一些票品隨著歲月流逝,長期大量使用消耗,存世量不多,都增值多倍,個別題材好、意義大已成珍品,有的價值連城。僅新中國郵票梅蘭芳小型張4.5萬/枚,文革間的19套票達7萬,未發行的全國山河一片紅達30萬/枚,80年庚申猴近4000/枚。在1985、1991、1997年的歷次高潮中,郵人都把郵票比作“軟黃金”。
投資和收藏在很大成分是一體化。有些多年的收藏愛好者,雖然當年沒想到投資,但也有了很高的回報。有心計者很早就走向了以郵養郵之路。不少有郵識、有投資意識、獨具慧眼者,投資郵票已經發了大財。這種在實際生活中,自然的投資收藏和收藏投資,既無負擔,又增加了雅興。
據有關資料介紹,發達國家的集郵群體可占人口總數比例的15%。而我國集郵人數按目前200萬左右計,僅占13億人口的0.15%多點。如能達10%,就是1.3億,這將是個超級大群體。
因此,從我國集郵人數的發展空間看,決定了郵票市場發展的可觀性。可以說目前的郵市是個值得投資的市場,也特別適于普通家庭零打碎敲的搞點小投資。如長期堅持下去,必有豐厚的回報。
二、目前郵市還是個炒作市場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JT票和編年票等商品色彩逐漸變濃,近幾年所有郵資票品已完全商品化,尤其是新品炒作意識占了主導地位。這不僅改變了郵票的基本屬性,也出現了賺賠不均的局面。特別是連年發行的新郵不能科學定量,加之郵政管理不嚴,流入市場深度打折,這些“垃圾品”又迂回通信領域,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從目前市場的狀況看,是個地地道道的新郵炒作市場。很多人認為市場炒起來,有了賺錢效應就會立馬好起來,但事實證明并不可行。因為,只要是炒作,特別是炒新,就是少數人的局部行為,廣大郵人是無法跟進的,這就失去了金字塔的根基。炒新是華山路險,要聚集人氣,取得賺錢效應,并非靠炒作一條路。筆者同很多人一樣,曾多次呼吁,郵品不要發行過濫,少開發“短腿”款項,要敞開銷售,發行期過后按時銷毀,堅守誠信,確保新郵持續增值,以此喚回流失的郵人,吸引更多的新人參與,目標應是國人的10%。
有些人認為炒新、炒邊緣要把市場毀于一旦,但這不是市場的主流,一個新興的、不完善的投資市場,有些波折在所難免,也必將在實踐中得到逐步糾正。另,盡管投資于炒作已成為一對李生兄弟,但用在郵市上還應該有所區別的,因為少數人參與的炒作市場很難發展壯大,只要市場存在、成長,就會按它自身的邏輯和規律自然地發展。
三、政策順應民意才能形成真正的投資市場
郵人都承認今天的郵市,還是一個政策市。漲跌都離不開政策的宏控和引導。希望郵政和郵總要調查、了解市場,出臺的政策要貼切市場。當然無論出多少利好政策,歸根結底是以發行量和發行方式為核心的政策。現在的事實證明,叫你漲就能漲,叫你跌就能跌。但是,我們也看到了,這種漲跌大多是新品。想以炒來聚集人氣,不是長久、穩妥的良策,同時,也為郵政內部的“蛀蟲”提供了滋長的溫床。
政策不穩、不透明,也導致部分輿論的消極傾向,如提出在大行情沒來之前,就考慮如何退身和“誰接最后一棒”的問題。不僅為時過早,也嚴重地阻礙了郵人和投資者的參與,特別是制約了真正的長期投資者。
當前,中國郵市正處于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郵政應該有代言人出面,給投資者一粒“定心丸”,保證郵市不再走“回歸”的老路,對十年前,不少郵人斷臂流血的心理創傷,應該有一種說法和安撫。
目前的市場,對奧運行情出現三種見解,一種是認為奧運行情大無邊,不可估量;另一種認為奧運根本沒有大行情,奧運品類在目前價位上最多還有20%至50%的上升空間;第三種是預測將爆發后奧運行情,即2009、2010年。筆者是倡導大行情的,06年初就提出,奧運大背景必然催生大行情。還認為中國郵市奧運高潮過后,會平穩地過渡到初步繁榮的階段。當然要有政策護航。
相信郵政、郵總會不斷出臺扶持郵市的政策,借奧運之光發展好中國郵市。我們自身也要立足長遠,面對現實,把握好這百年難遇的無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