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票,也稱“郵票冊”。由于它便于攜帶和收藏,因此受到廣大郵政用戶以及集郵愛好者的歡迎。 世界上最早是1895年盧森堡發(fā)行的大公阿爾道夫頭像小本票;我國最早是
1917年中華郵政發(fā)行的北京老版帆船小本票;解放區(qū)最早是1946年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fā)行的第一版毛澤東像小本票;新中國最早是1980年原電郵總發(fā)行的T51《童話——“咕咚”》小本票。
據(jù)統(tǒng)計,18種小本票中,“頻率”最高的年份是1981年和1983年,每年分別推出了3種;其次是1980年和1982年,分別為2種。新中國小本票自1984年開始轉(zhuǎn)為正常的“頻率”即每年1月5日發(fā)行一種生肖小本票。
新中國一輪小本票以特種郵票為主,只有SB(5)《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日本》為紀(jì)念郵票。這一小本票,除10枚面值8分的郵票以外,把面值60分和面
值8分的郵票各一枚印成小全張形式,設(shè)計新穎,頗受集郵者歡迎。
新中國一輪小本票選題以十二生肖為主。第一輪里除了《庚申年》外其它生肖題材都有小本票。動物和童話類在新中國小本票中分別發(fā)行了3種和2種。寓言、郵展和文物類的小本票,則各占一種。
印刷版別以影雕套印為主,共12種。它是由11種生肖小本票和SB(2)1980《白暨豚》小本票組成的。其余7種全是影寫版小本票,依次為SB(1) 1980《童話——“咕咚”》、SB(4) 1981《寓言——刻舟求劍》、SB(5)1981《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日本》、SB(6)1982《紫貂》、SB(9)1983《秦始皇陵兵馬俑》、SB(10)1983《天鵝》。
有22位設(shè)計者參與郵票設(shè)計。其中,有5套郵票是2人聯(lián)袂推出的,有14套郵票是1人獨立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萬維生設(shè)計最多,他一人就獨立完成了3套。而且,他筆下的T51率先成為新中國第一種小本票。小本票規(guī)格為125*62mm 130*62mm和145*62mm,依次為5種[SB(3)《辛酉年》、SB(12)《乙丑年》、SB(15)《戊辰年》、SB(16)《庚午年》]、2種[SB(14)《丁卯年》、SB(18)《辛未年》]、2種[SB(4)《寓言——刻舟求劍》、SB(10)《天鵝》等]。如果將其余10種小本票疊在一起的話,就無法理齊了。它們的規(guī)
格分別為100*66mm、140*60mm、170*100mm、145*90mm、152*62mm、153*62mm、145*85mm、150*62mm、124*62mm和137*64mm。
過去小本票的售價一般都比小本中郵票面值的總和略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