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改革,政分開,集郵者對此抱有很大期望,或許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吧,新郵銷售一直不盡如人意。幾年來,新郵銷售依然執行的是在“宏觀調控,適度從緊”的政策下“預訂與零售并舉”的辦法,2008年也不例外,但近期新郵銷售出現了波動和異常,從新郵預訂到新郵零售幾乎都陷入迷局,不僅讓集郵者怨聲載道,也使得郵政的誠信遭遇了空前的挑戰,面對新郵零售之狀況,解析一番可謂有三宗罪。
新郵預訂秩序混亂。新郵預訂作為多年來郵政服務集郵者的一個品牌,在2008年新郵預訂期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2008年新郵預訂,不僅開始時間為歷年最晚,而且結束的也最早,可謂來去匆匆,草草結束,其結果是導致許多會員和老訂戶沒有預訂上郵票,新郵預訂秩序混亂,極大地傷害了集郵者的心。原以為推遲預訂時間,制度和措施會更完善,沒想到那只是集郵者的一廂情愿,新郵預訂依然是老瓶裝新酒,沒什么變化,卻搞得如此緊俏和矛盾叢生,總讓人覺得有什么貓膩?其實,新郵發行適度從緊沒有錯,但決不能過猶不及,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集郵是以郵票為基礎和根本的,郵票都訂不上,集郵就無從談起。
預訂郵票取票斷檔。歲末年初,預訂戶遭遇了沒票可取的尷尬和無奈,去年12月19日發行的“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小本票、12月20日發行的“鳥巢”小型張和今年1月5日發行的“戊子年”小本票無票可取,據說是發行部門有意為之,不一次下發,是怕市場炒作,而改為分別下發,這就讓集郵者不僅要跑斷腿,而且還干著急。其實,這是發行方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對于集郵者而言,新郵預訂搞得像人口普查一樣,且每人最多能夠預訂5套,難道僅憑這淪海一粟能翻起大浪嗎?如此這般,他們也太在乎和看重預訂戶了,從反面也說明當初制訂的辦法有缺陷,自己門前不干凈,卻要怪罪預訂戶,典型的是自己有病讓別人吃藥。看來,沒有自知之明,不從自身找原因,不從源頭去查,炒作之風還將繼續刮下去。
新郵零售好事多磨。提及新郵零售,集郵者可謂是悲喜交加。幾年來,新郵零售就一直不正常,要么蜻蜓點水,要么短斤缺兩,要么隨意斷檔,零售量從不公開,惜售、預留時有發生,而發行方每年都要人為地制造出幾套“筋票”來支撐和托舉全年郵票的價格,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從未零售的新郵卻上了每季郵票的銷毀目錄上,新郵零售怪事多多,消費者有苦難言。由于新郵預訂戛然而止,一些沒有預訂上新郵的集郵者寄望于新郵零售,但2008年新郵零售前景也不容樂觀,1月5日發行的《戊子年》郵票沒有小版張、小本票零售;而改在1月15日發行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郵票,發行首日既無零售,也無票可取,看來新郵零售好事要繼續磨下去,真不知到底還要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