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郵市炒新,是從郵市大局出發、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出發提出來的. 炒新之危害至少有如下幾點: 一:郵市上過度的炒新投機,只能毀壞集郵事業的健康發展和集郵市場的長期繁榮。新郵炒作顛覆了郵票在退出了貼用領域之后的收藏價值規律,這不利集郵事業的發展,使集郵投資者利益受到了損失.惡炒高溢價的新郵,對市場沒有半點好處,只會對市場造成更大的傷害.若想集郵事業健康發展、市場長期繁榮,必須反對炒新行為。 二:郵市上的炒新投機行為,助長了郵政部門某些部門和某些人員的腐敗。炒新只是郵政內部一小撮腐敗分子鉆了新郵票發行體制不完善的空子,利用郵票專營的壟斷權,迎合市場上一部分不顧郵市長遠、健康發展而熱衷“炒新”人員的投機心理,采取拉高出貨的手法引人上鉤、謀取暴利,宰割投資者和廣大郵人。而這些郵政內部腐敗分子則把贏利的錢全部裝入自己的腰包,中飽私囊,損害了國家郵政的利益.因此,國家郵政部門也是不支持炒新的. 三:為了追逐暴利,而使投機和炒新者摟樓被“套”,如果長此以往,逢新必炒,郵市里的活錢將越來越少,郵民也將越來越少,這樣發展下去,對郵市危害極大!炒新是短期行為,對郵市的破壞力是毀滅性的!難道熱衷于投機、炒新的人能夠視十多年來的市場瘋狂炒新而造成的新郵高開低走、炒一個丟一個的事實于不顧嗎? 四:郵票長期低面值打折,主要根源也與郵政腐敗和市場炒新投機有關。差票打折算,好票加價拿,大面積的郵票一問世就淪為打折票. 五:發行期內的郵票,量會隨意加大,郵票公司也會打開倉庫放貨,吃了虧是啞巴吃黃連,沒有人會為你做主的,當然,即使傾家蕩產也活該;這種“擊鼓傳花”式的炒高的價格沒有群眾收藏基礎,是虛偽的,最后還會跌下來的,十多年來,市場上的新郵高開低走,不僅“套”住了眾多的集郵者和投資者,還把郵市“炒”到了崩潰的邊緣。炒新雖然可能使有些新郵票在發行后很快出現價格翻番,但是,卻造成了一種“新郵票發行供不應求”的虛假現象,不僅擾亂了新郵票的發行次序,影響新郵票的正常流通使用,而且使郵票發行部門錯誤的認為新郵票的社會需求量很大,就會誤導發行部門盲目的加大發行量,這種誤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發行的香港回歸題材郵票和金箔張等。使郵市一蹶不振達十多年。集郵者大量流失。郵政、郵商和集郵者“三敗俱傷”!難道我們忘記了!? 六:炒新破壞了群眾集郵活動的健康發展。對于絲毫沒有消耗的新票,我有一板,你有一包,他有一箱,大家都有,不知其價值到底體現在那里。而炒新就是直接導致新郵根本就沒有消耗的最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