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市蹉跎歲月,幾起幾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走共贏的道路。中國郵政既是主管部門,又是發行部門,更是經銷部門,啥子都占全了,自然是只有贏沒有輸。可郵商、投資者、集郵者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普通投資者,運氣不好的話比郵商和集郵者還虧損得多,郵商畢竟在市場做流水,多少還有機會撈幾個;集郵者預訂是官價,面值買的再打折虧損都有限。因此,在中國郵票的投資活動中,贏少虧多的現象比比皆是,難怪郵市有大起大落和十年井繩之說了。
這種不公正的投資行為,本身就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郵市要想走好,要想把郵票作為一種投資手段,要讓絕大多數國人參與進來,沒有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平臺,那永遠是少數人搏擊的場所,惡性循環的市場只會把中國郵市推向死亡。
暫且不論郵票基本的郵資憑證屬性,僅市場的不公平性實際上就把國人拒之門外,沒有群眾參與的市場是死的,商品市場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商品流通,缺乏了基本要素,市場也就名存實亡了。
投資郵票,講的是收益回報,不管回報多與少,總應該穩健的體現吧!做生意贏虧皆有,但總不可能全在虧損吧?在這方面,國家郵政是政策的制定者,既然已經把郵票納入了資本運作的范疇,就應該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把握郵票市場供需關系的動向,有效調控郵市的方向,在管理上更規范化,在運作上更人性化,排除內部不合理的成分,做好郵票監管和內部腐化,把郵票投資真正納入市場經濟,要讓方方面面都真正體現郵票的投資價值,只有共贏,才會共勉與共進。
幾十年來的郵政壟斷,如何能體現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行為呢?集郵公司有廉價的票源制作郵品高溢價推向市場,又如何體現公平性呢?改革后的中郵集團是企業行為,其市場公平競爭又如何體現呢?
糧食體制改革把國有糧店推向了市場,除了國家儲備之外,現在的糧食市場不是井然有序嗎?生產資料體制改革后取消了計劃價格,現在不是仍然市場化了嗎?郵政體制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把郵政企業推向市場,供求關系其商品價格由市場說了算,同時還要有市場競爭,獨家壟斷經營的體制不是市場行為。因此,集郵公司溶入市場經營是必由之路,也是方向。中國郵市只有走市場化的公平、公正、公開的道路,才會營造多方共同贏利的局面,資源互補、贏虧自負、風險共擔,才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