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又到年度郵市收官時節。往年這個時候,郵市多少都會有一些起色,至少在部分板塊的部分品種上會盡可能在市場弄出些喜慶來。因為每逢年底,既是禮品行情的黃金時期,各地集郵公司制作各類郵冊需要的票源,推動了市場行情的走高;又是一年一度的工作新郵預訂,管理層往往會出臺政策新招,刺激郵市大盤緩步上行。
但這些有利于市場向好的因素,在今年,音訊全無,以至于已經進入年度最后的時間窗口,仍沒有看到能鼓舞郵人信心的希望。如果要用4個字來概括,那么最準確的,就應該是"不思進取"了。
"不思進取"首先表現在郵市11月行情走勢上。30天過去,市場運行的,始終是一條缺少變化的低位平行線。既沒有大的上行波動,也沒有大的下行起伏。許多品種的價格,月之初與月之末,基本處于同一位置。如經典熱門品種"吉祥物"、"會徽"小版,進入11月是87元和106元,走出11月是84元和105元。今年露臉的幾款強勢郵品,"香港回歸"聯發張、"六郵"雙連張和"十七大"小型張,一前一后的市場喊價,依序從23.60元、37.50元、8.30元,波動至23元、31.20元和9元。除"六郵"雙連張跌幅略大以外,其它兩款品種,基本做不溫不火的運行態勢。
郵市現階段的"不思進取",實際是市場環境和市場運行的具體表現,也是參與者心態的具體表現。它的情緒是抵觸的,它的態度是消極的,它的特點是沉悶的,它的前景是黯淡的。從郵市歷史看,即便是2000年前后的冰河期,也還沒有像今年這樣。
從表面看,造成市場"不思進取"現象的最大原因,是禮品郵冊市場的持續走弱。前兩年,禮品郵冊是一花獨秀,幾乎是公關送禮的最佳選擇。各類名不符實的豪華郵冊,也因此大量泛濫。郵冊是越做越漂亮,但其中的水分,也越來越大。制作方玩轉了"豪華"二字,卻玩丟了這個極具潛力的大市場。尤其是近兩年,它的市場份額,讓更具收藏價值的金銀幣奪走了不少。禮品郵冊市場的下行,拖累郵票市場下行,行情"不思進取",可想而知。
從深層次角度來分析,市場的"不思進取",源于政策的"不思進取",同時也是對政策的"不思進取"的一種無聲對抗。今年的新郵預訂,本身就比往年要晚,預訂宣傳的力度,也遠不如往年強大。相關的刺激市場運動的政策法規,也沒有新的具有積極意義的變化。12月1日開始的新郵預訂,默默無聲拉開大幕,在市場,甚至看不到微小的有變化的反映。客觀地說,今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掛牌,對于郵市,對于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都應該是集郵業務大發展的一個鮮亮的拐點。但幾個月下來,除常規的寄發新郵預訂戶生肖贈送版、象征性的郵票銷毀外,沒有看到任何有突破色彩的舉措。政策的"不思進取",必然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綱不舉,目又如何能張。市場步入弱勢,也在情,也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