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炒福娃小片,終于從最低點的9.7元拉上了20元左右,30天的時間有了100%的漲幅,也該知足了,畢竟場內資金有限。這不,12月的新郵《嫦娥奔月》又出來了,這幾天市場炒家又把注意力轉移這上面,炒新又在延續了。
這兩年大盤低部在緩緩上移,也就是所說的“慢牛”行情,在慢牛行情的過程中,卻是連續不斷的炒新,一直到“嫦娥奔月”郵票的問世。市場上除了炒新的熱點在轉換和新的套牢旅誕生外,作為郵市大盤而言,卻始終處于低迷的境地,這樣的市場格局和現狀,不知是誰在真正受益,不知是誰最希望市場長期處于這種只有極小數人受益的狀況之中,可能只有郵政和市場擁有一手貨源的郵商了吧?所謂炒新也就是這么一部分既得利益者。
不知道這樣的炒新格局還會持續多長時間,也不明白這樣的炒新是有益于市場還是對市場留有極大的隱患,對于絲毫沒有消耗的郵票,我有一板,你有一包,他有一箱,大家都有,也不知其價值到底體現在那里。郵政的打算是“慢牛”行情,不希望郵市跌,也不希望郵市暴漲,就是希望自己的銷售任務年年遞增,每款票出來全部銷售出去,都高于面值數倍,至于擊鼓傳花式的游戲和后果,那就要看你的運氣了。郵政的如意算盤,就看老百姓賣不賣帳了。
郵市要復蘇和啟動,沒有全民的參與肯定是惡性的,作為資金的取向,沒有良好的環境和穩定的回報誰會參與呢?郵市是中國極有影響力的資本市場,集郵收藏已經潛移于投資,雖然郵政在主觀上想把握這一塊機會,但沒有明顯的賺錢效應還是不會有資金進來的,這一點,已經在這兩年得到了驗證。
因此,如果炒新還在繼續,中前期的編年郵票仍然沒有隨大盤熱點啟動,那就是明顯的沒有增量資金進場,市場也不會好到那里去。郵政的利箭不發,郵市還將持續這種低迷的格局。
12月1日開始的新郵預訂,一周時間不到就反饋出大小版停止預訂的信息,對此,各種分折都有,我對此的看法是,要么郵政有做活、做強、做大明年奧運蛋糕的打算,要么郵政壟斷貨源獨家炒作,若是后者,市場又將面臨新的災難,但愿是前者。
總之,郵市10年輪回,應該走向繁榮了,再這樣低迷下去,誰還會投資郵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