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有關機構為改變郵市現狀,做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努力。比如控制郵票高面值設置;通過加大削減郵票發行量的力度,使得2006年郵票的體積已經與1987年郵票持平;還有像對庫存郵票實施強有力的銷毀庫,嚴格懲治郵票銷售違規行為,也都基本上杜絕了低價貨源對市場的沖擊。另外,現在向集郵大眾廣泛征集郵票選題,期望帶動更多參與熱情,也讓集郵愛好者看到了希望。但從近期的市場現狀來看,似乎并沒有給管理層留面子,政策日日向好,行情卻事與愿違。
郵票政策與市場人氣之間為什么抵觸越來越大?想想也十分簡單,郵市是勢利的,集郵大眾也是趨利的。但細究行情一日不如一日的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
其一,政策本來就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對于積重難返的郵市,更不可能在一兩日內就能扭轉被動局面。最簡單的例子,已經是2007年年末了,本應推遲半年公布的2006年郵票發行量,仍然沒有一個完整的數字。同樣,郵票銷毀工作雖然緊鑼密鼓,但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具體的銷毀數字,直到現在也不能向社會公布。
其二,市場人氣對郵票政策有一個考驗期,考驗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力度和深度。如果考驗的結果達不到市場人氣的滿意度,市場參與熱情自然會大幅削弱。從近兩年的市場來看,陸陸續續推出的新郵政策,方向明確,主題鮮明,但實施力度差強人意。如“營業窗口不得拒收包裹貼用郵票”、“新郵在郵政窗口出售”等舉措,雖英明果斷,但在實施過程中,阻力重重。
其實,政策舉一綱,人氣漲萬目。而這市場人氣是對郵票政策的依賴,市場人氣是對郵票政策的信任。市場人氣同時又是行情發展的源動力。市場人氣與郵票政策融合為一,郵市才有可能化六月冰雪為三月春雨。(作者:張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