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猴票、田村卡及編年打折票三者之間關系似乎不大,但仔細考量它們的價格發展軌跡卻都有一個相同點:曾經或正在被打入“冷宮”,已經或即將“發跡”。
庚申猴票如今已登上3200元大關,有些郵評認為猴票升值的原因在于藝術價值高。如果稍加分析就會發現事實遠非這么簡單,猴票迅速升值自有它與眾不同的“際遇”:1980年我國第一次發行生肖郵票——庚申猴,印量只有500萬枚,這相對于以后動輒上億的其他生肖郵票印量自然是少之又少,但該票在當時并未引起郵人注意,因而長期滯銷,被大量用于通信,自然消耗掉了很大數量。等后面幾套生肖票發行后,郵人再去尋覓庚申猴時才發現時過境遷,黑猴已變成“金猴”了,從眾心理驅使和郵市追捧使猴票的價格一路扶搖直上。由此可見,猴票價格的飆升,原因在于印量相對少,消耗大,龍頭效應和郵市追捧。自然消耗大和郵市追捧兩個原因最為關鍵。有人感嘆當初自己為啥蒙在鼓里沒有收藏幾版,否則現在不是早發了嗎!其實要是當時郵人都這么想,猴票說不定至今還躺在幾元的價位上睡大覺呢,因為投資機會總是躲在不為人注意的角落里偷笑。
田村卡也上演了一曲與猴票異曲同工的好戲。中國電信1994年7月至2000年2月共發行了71套田村卡,其中1996年4月以前發行的16套卡,除測試卡沒有低于面值出售過外,其他均在當時打折銷售,致使自然消耗量平均達50%以上。雖然1997年田村卡有過一波暴漲行情,但隨著行情的終結和電信部門1997至2002年IC卡換磁卡活動的展開,田村卡被大量消耗或者用于置換。當時很多投資者恨不得把打折的田村卡拋得越干凈越好,哪有心思收藏。不想“風水輪流轉”,從2005年開始曾經遭受打折之苦而被眾人拋棄(換卡)的田村卡出現大幅上漲行情。普卡150元升至4000元,“沈陽武漢升位”60元升至1500元,“海南”80元升至1200元……面對幾百倍的利潤,那些當年爭相“割肉”和換卡的卡商說不定連腸子都悔青了。世上的許多事往往是“物極必反”,看似毫無投資機會的時候也許就蘊涵著巨大商機。
這時筆者又想到了編年郵票,自1992年開始發行的編年票,至今還有一部分淪為打折一族,無人問津,有的新郵發行不久就加入了打折行列,市場對此怨聲載道。有人將癥結歸咎為郵票設計不佳,其實平心而論,我國的郵票設計水平一直呈上升趨勢;有人嫌發行數量太大,其實郵票發行量一年比一年少,從最高幾億到現在的幾百萬,降幅不可謂不小;有人認為是編年票通信用郵率不高,其實這幾年編年票用郵率大有提升,打折票的出現刺激了通信用郵,就筆者經常收到的各類信件來看,貼用編年票的情況比貼用普票的情況要多;有人抨擊郵政部門銷毀不力,沒有兌現承諾,其實郵政部門組織了好幾次大規模的銷毀活動,只是有的數據尚未公布。
那么編年票為什么還在打折?這是投資者從眾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在作怪。編年票在郵市上交易形象不佳,于是人人棄之如敝履,就連題材和基本面俱佳的郵票也無人理會。有的投資者心浮氣躁,希望郵票一發行就價格直升,那可能嗎?郵票又不是股票,股票都有下跌的時候。很多投資者一葉障目,還沒有發現編年票中蘊藏的機會,那些精品郵票猶如埋在漫漫黃沙中的金子等待著有一天煥發光彩。“人取我舍,人舍我取”的逆向投資方式誰都懂,但實踐起來卻應者寥寥。很多投資者都是跟風者,火海爭著往里跳,面對寶山卻裹足不前。筆者堅信,如果你研究透徹了編年郵票的基本面,選對了題材,果斷入手,將來一定會獲得不菲的回報。不要等到黑馬已狂奔而出,自己追也追不上時才大呼“想當初”了。
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