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金秋行情,大多參與者一臉苦色。在筆者印象中,夏冬相交,將整個的“秋”隱蔽,這也還是第一次。無“秋”之郵市,天空少了一片藍,陽光減了一分暖,只有寒風呼呼而過,讓本來就渙散的人氣,又多了些許清淡。
市場“成交稀薄”,郵商“慘淡經營”,幾乎所有郵品的價格,都一路疊創新低。集郵大眾看好的“奧運”題材,如“吉祥物”,如“會徽”,市場喊價分別只有83和105元,而8月末,兩款品種的價格則在106元和137元。短短3個月,跌幅超過20%。前期走勢相對穩健的品種,也不堪冬寒,早早地蔫了頭。其中“建軍”小版,由25元落至18元。“農業稅”小版從78元跌到66元。曾越過50元大關的“六郵”雙聯,現也只在36元附近徘徊。兩款絲綢小版,“文房四寶”由119元陰落至86元,“綿竹”從42元滑落至32元。“香港回歸”聯發張,也從36元高位區域,低行到23元左右。不僅成交萎縮,價格低行,京滬兩地市場的開棚率,也比平常有大幅下降。
如何看待早來的郵市之冬?悲觀者與樂觀者心態不同,觀點也不一致。但對市場后期看好的共識是相同的,區別只在于時間的早與遲而已。
經歷過郵市冰河期的參與者,多次有類似彷徨。2002年前后,市場處于歷史低谷,當時編號票喊價才3000元左右,整部JT郵票大全,也不到2萬元。而1992年開始的編年郵票,則多以“花票”形式*賣,其中高折扣者,僅為面值的35%。“海底世界”8枚2元面值郵票,喊價6元也無人問津。面值8元的“垃圾”型張,市場售價也都在3元上下。現在回過頭看,當時的低迷的市道,恰恰是或拾遺補缺,或以最小風險獲取最大回報的佳機。以編號票為例,如果當時果斷介入,5年過去,回報率翻番還向上繞個彎兒。即便是“垃圾”型張,投資回報率也十分驚人。
市場的“冷”與“熱”真的需要我們辯證看待,“冷”其實是“熱”的開始,反過來,“熱”才是“冷”的始端。把握好“冷”與“熱”的轉換節奏,并做出果斷而精明的決策,對于參與者,這才是成功之道。
游覽郵票拍賣網頁,看一套蓋銷郵戳的特57“黃山”,1元起拍,經過140次較量,最終以2100元落槌。而其新票,2007年末,已升至4950元。相比1997郵市高潮時的天價,還上溢了10%左右。關鍵是,前期市場低谷,特57“黃山”新票,喊價只有1800元。什么是“冷”,什么是“熱”,在特57“黃山”上,我們可以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