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5日-,我國發行了一:肖郵票——“庚審猴”。由于當時1集郵業務尚未普遍恢復,“庚申主要在郵政通信中當作郵資貼用, i函件上貼用的較為常見,曾有一 i重平信貼了2枚“庚申猴”的情況料見l992年第l3期《中國集郵)。更有甚者,竟有把4枚“庚申猴”:0.32元包裹郵資貼在包裹郵寄單全國集郵聯的成立,促進了各地口活動的普遍升溫,尤其是各省、縣集郵協會陸續成立后,真正掀起;郵文化活動的新高潮,在20世紀≠代中后期,參加集郵活動,加入集1會,成為當時廣大群眾最時髦的 E舉動。
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 j郵票的接連發行,集郵者自然會4龍頭——“庚申猴”。大家都在從日前一枚一枚尋覓。在這種供需引 F,“庚申猴”的價格也開始脫離郵 i費的“界限”,向商品領域邁進。不限于當時集郵商品交易市場尚未形成,郵人對“集郵經濟”的出現還比較陌生,因此,包括“庚申猴”在內的郵票的價值規律尚未被大家認知,所以直到8()年代末期,“庚申猴”的市場價格也僅有幾十元或者100多元錢一枚。
經過l985年、l991年、l997年三次全國性集郵熱潮的誘導,集郵的人數猛增,郵票的需求量加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郵市里郵票價格大幅度攀升,“庚申猴”作為生肖龍頭,更成為郵人注視的焦點。在1996年12月時,市場價格才1300元,但僅僅過了一個月,到1997年1月底時已上升到1440元了,升幅達到11%,這在以前是絕少見到的。當牛市快速升溫時,“金猴”跑得更快,運行至4個月之后的1997年5月底,已升至2300元,升幅竟漲到60%。
隨著郵市的降溫,所有被炒作起來的高幅溢價郵票紛紛跌落,“庚申猴”雖然被人們看重,也終究未能逃脫“跳水”的命運,半年之后的1998年1月28日,市場價已降到l600元,降幅達30%。又經過一年,到1999年1月初,雖說市價略有回頭,但也僅僅只是2%的微調,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進入新世紀又趕上郵電分營,電信業的迅速發展使古老的“郵路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受到沖擊,“庚申猴”到2003年1月時,市價僅為1250元。
面對郵票行情連年下降的現實,郵商和集郵者大都一頭霧水,吃不準“何時能見底”?對于想補進“庚申猴”的郵友來說,雖說那時是“補缺”的絕好良機,但他們仍持觀望、等待心理,企盼著一直降下去,最好能l灰復到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價位,自己一定把“猴子”請回家。
然而這些朋友犯了一個邏輯性的“錯誤”。他們只知道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所有版本的“郵票目錄”中,非常清楚的注明“庚申猴”的發行量是500萬枚,但他們卻忽略了這個數字只是“計劃數”,而實際印量是遠遠低于這個數字的。據“庚申猴”的原畫作者黃永玉先生回憶:“猴票在印刷過程中遇到了麻煩,成品率較低,經驗收合格者僅為4431600枚,而且不再印刷了。”這些“庚申猴”發行屆經過20多年的郵資消耗,也有一些具有遠見卓識之人屯積收藏(如香港的郵商蔡芳祥先生就在“金猴”發行后一次購進1250整版,共計10萬枚),還有一大批郵人分批配套“補缺”,加之近些年許多公司配插高檔禮品生肖票冊,可供市場流通的數量自然少之又少,大約百萬之眾的缺少“金猴”者再去爭購,怎么能滿足得了呢?
從所列圖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庚申猴”的市場價位在2003年初觸底后一路上揚,一年一個大臺階地往上躥,到2007年1月躍上2000元臺階后,僅僅慢步行走了3個月,到4月底時,一下子又竄到3000元以上,達到3150元。到了lo月底竟高達3200元,半年時間又升了近兩個百分點。這是一年中上升的第五個臺階了,恐怕是很多人沒有預料到的。
筆者過去長期從事郵協工作,深深理解基層眾多會員迫切尋求“庚申猴”的心情,于是曾對它的升值現象做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它的價格上升空間依然不可估量,雖然2007年1()月份已漲到3200元,但是再過兩個月,到2008年春節前后,按照慣例,每年的這個時段都會孕育新的一輪行情,“庚申猴”很有可能會向3500
元沖剌。等到2008年秋季,第29屆奧運會舉辦時,我國的郵市也會出現一個新亮點,“庚申猴”的價格估計會再度爬升一個臺階。到2009年我國將再次舉辦世界郵展,又迎來建國60周年大慶時(或者提前一些),通過一系列內涵豐富、畫面亮麗、印刷精美的建國系列郵票的發行和大范圍的宣傳,集郵熱度也會得到大的提升,那些表現不俗的“筋票”很大可能會抬升,如果不出現意外,“庚申猴”的市價極可能會闖過4000元大關。